丞相穆伟宁在朝堂上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为太子和太子妃辩护:“陛下,太子和太子妃一直在边关镇守,他们对边关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
如果连义诊这样的小事都要上报到朝廷,那么太子和太子妃将无法专注于更为重要的事务。他们研究的神兵利器,让外敌不敢轻易侵犯我们的国土。
如果他们每做一件事都要向朝廷报告,恐怕到现在那些神兵利器也还未造出。”
这时镇国公也站了出来说:“按照道理,太子和太子妃现在完全可以在京城享受安逸的生活,每天上朝即可。
但他们选择了留在边关,为的是保卫我们的国家,保护我们的百姓。即便回到京城也是因为开设德仁堂,造福更多的百姓。
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才有了我们在朝堂上这些吃饱撑着没事干,鸡蛋里挑骨头的人的安稳日子。”
镇国公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太子和太子妃的敬佩和对朝中某些人的不满。他的目光扫过朝堂,似乎在挑战那些对太子和太子妃有所非议的人。
皇帝听后,微微点头,表示赞同穆伟宁和镇国公的观点。他知道太子和太子妃的辛劳和牺牲,也明白他们对国家的重要性。
皇帝说道:“丞相和镇国公所言有理。太子和太子妃在边关的坚守,是我们国家的福气。他们的行为应当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无端的猜疑和指责。”
皇帝顿了顿,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他缓缓说道:“对于太子妃义诊这件事,朕不会无端地猜疑和指责。相反,朕要给予他们应有的奖励,以表彰他们的善举。同时,朕也希望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神兵利器之中。”
众人听后,纷纷露出惊讶之色。他们原本以为皇帝会对此事表示不满,但没想到皇帝竟然如此开明,不仅不责备,反而还加以奖励。这让在场的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对皇帝的智慧和胸怀感到敬佩。
皇帝接着说道:“朕深知,国家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卫边疆,而神兵利器正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关键。因此,朕希望太医们能继续努力,研发出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为国家的安全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时,在场的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皇帝的观点。他们明白,皇帝的决策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皇帝总结道:“朕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无论是义诊还是研究神兵利器,都是为了百姓的福祉和国家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明天!”说完,皇帝站起身来,目光扫视着全场,展现出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严与决心。
皇帝那锐利如鹰隼般的目光缓缓地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仿佛要透过他们的外表看到内心深处一般。
他的声音不高,但却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威严:“诸位爱卿啊,朕今日想要让你们深刻领悟到一件事情——这所谓的义诊,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单纯的善举或者施舍收买民心而已。
它实则蕴含着更为深远、更为重要的意义,乃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呐!朕衷心期望尔等能够持之以恒地将此等高尚之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从而能为普天之下更多处于困境之中的黎民百姓施以援手、排忧解难。
至于那威震天下的神兵利器嘛,则宛如定海神针一般,乃是我朝守护国门、抵御外敌入侵之无上法宝。
如此二者,皆不可偏废,必须两手齐抓共管方可保社稷安稳、江山永固啊!”说罢,皇帝微微眯起双眸,似有深意地凝视着众人,似乎在等待着他们的回应与表态。
皇帝的话让朝堂上的议论声渐渐平息。文臣胡湘君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言论可能过于苛刻,他向皇帝和丞相穆伟宁表示了歉意,并承诺今后会更加审慎地发表意见。
众人纷纷跪地谢恩,皇帝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平身。“好了,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朕还有其他事情要处理,你们都退下吧。”皇帝说完,便转身离开了。众人恭送皇帝离开后,也纷纷散去。
吴牧和穆德英得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后,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们知道,只要他们的行为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就无需过多在意朝堂上的议论。他们继续在边关坚守,研究神兵利器,保护着国家的安宁。
穆德英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皇帝之所以会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更是因为他对天下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辅佐太子,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这件事情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随着皇帝的介入,事情逐渐平息。太子妃穆德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起误会,她承诺今后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以免给朝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德仁堂的义诊活动也在朝廷的监督下,变得更加规范和有序,真正成为了一项为民造福的善举。
穆德英的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提升药堂的服务质量,还能够为当地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缓解偏远地区看病难的问题。她的德仁药堂,也将继续秉承“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为更多的百姓带去健康和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和太子妃的功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尊敬。他们的名声不仅在边关传颂,也在京城乃至整个国家中传扬。
国家在太子和太子妃的守护下,边疆稳固,百姓安居乐业。朝堂上的文臣武将也更加团结,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太子和太子妃的无私奉献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