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我生产,咱自家人忙活不说,还累的巧兰和宝丫跟着帮忙。
我觉着光口头上说感谢哪里能成?
所以,就想着买些布匹感谢她俩来。”
“大嫂,这话说的对。
我还想着过年时给巧兰和宝丫一人包一个大红包呢,大嫂这里着实是多亏了她俩在。
阿娘自己要忙着女娘帮扶会那头儿的事儿,我和大兄都要去当值,能把大嫂照顾的好好的确实是巧兰和宝丫的功劳。
好咧,我都记得了,到时候必得在铺子里头好好挑一挑。”
一切准备就绪,众人这才出了门去。
这一回李家留下的人就多了,毕竟家中有一个还未出月子的妇人和还未满月的孩子,自然得留人照顾。
所以,吴巧兰应声留下来了,倒是宝丫是跟着李三娘他们出门去的。
李父本就要坐堂自然是在家的,李二兄是跟着李母他们一起出门去张罗事儿的,李二嫂这回没跟去,她是这般说的:“上回带着小五出去,我是真真的看不住他啊,跟在他身后跑的,回家之后我这脚都抬不起来,使不上劲儿。
今儿个我不去了,我们这房都由二郎做主,家里我照看着,阿娘不必操心了。”
如此,去的人就少了些,李父没去。
这回李家大房是没有人去的,李大兄和李二郎仍旧要出门当值去,李大郎在边关,而李大嫂和小六郎是出不了门去的。
李家二房里头,李二嫂留家,李二兄带着李三郎和小四郎并小五郎一起出了门。
李三娘这边自然还是固定出门四人组,李三娘、露珠儿、秋香与老十。
吴巧兰留家里头照顾李大嫂和小六郎,宝丫就跟在了李三娘身边,与露珠儿一道儿了。
去的人少了,其实还是一辆马车坐不下的,李二兄仍旧是有喊了一辆马车来的。
临近年关,长安城里头的人更多了,本来就因为早前武帝颁布的边关要开市的事儿,引来不少大小商贾亲自来长安打听消息,现下又因着年关将到,路上行人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人多了,路就窄了,马车就行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