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秋后算账

皇太极在三日后,先是下令强迫岳讬的福晋殉葬,终于实现了他将莽古尔泰、莽古济这一对兄妹,也就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几乎所有的后代全部赶尽杀绝的夙愿。

处理完皇族中的事,皇太极然后下令将俘获的人马按照军功大小,进行分配,并且在全域范围内开展春耕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用这些人力资源扩大开垦荒地的规模,正面促进了清国的经济发展。

只是多了这么多人口,需要吃饭,清军就将劫掠的银两,分出一部分交给了以范永斗为核心的晋商们,让他们帮助清军在明国境内,采购粮食、药品和铁器等物资,实现了一种对大明持续性的吸血循环链。

而范永斗为首的晋商们大肆收购粮食,又使得北方的粮食价格一路狂奔,而底层的老百姓的收入却没有增加,粮价又贵到飞起,而干旱的持续性加剧又导致本地粮食几乎颗粒无收,再加上大明中央朝廷又要开始作妖,以至于大部分老百姓已经处于饿死的边缘。

原来,大明朝廷的财政早就亏空日久,本次应对清军入侵,抽调了全国各地的勤王军,甭管有没有用,作为政府,必须承担这些军人的粮饷补给和安家费,还有被祸害地区的战后重建,这些都需要钱。

加上那帮吸血鬼一般的各级大臣、胥吏们,看到了钱和物资,都想伸手捞一笔,使得大明朝廷的实际花费要比前线官兵到手的多出十余倍,而这些压力都被转移到无权无势的普通老百姓的头上。

只是那帮胥吏可以不要脸,可以肆无忌惮欺负平民,可是政府还是要点脸面的,那就是制定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这个借口由备受大明皇帝器重的杨嗣昌给提了出来,这个借口就叫作“练饷”,以军费无着,要求全国范围内每年加收七百三十万两,比崇祯十年增加的“剿饷”多了近三倍,更坑爹的是“剿饷”的征收也没有被停止。

杨嗣昌到死也没有想明白,正是“练饷”这个事情的提出,使得大明处于一个必亡的局面当中,而练饷的增收再也没有取得征收剿饷那个时候的效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面都是事后诸葛亮一般的总结,但是在当时的崇祯皇帝来看,杨嗣昌简直就是天才,当时提议增收剿饷的时候,就几乎把国内的流寇给消灭干净,如今提出了练饷,可以很好地解决眼前面临的难题。

粮饷的问题既然已经解决,缓过气来的崇祯皇帝就开始研究起整人方面上来,因为这次清军入侵,给北直和山东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定要有人出来担责任的。

下面大臣不出面担责任,难道还得“朕”来担责任吗?朕又没有错,错的都是你们那帮尸位素餐的各级官僚。

这是崇祯皇帝的心里话,于是在他的授意之下,各种的处理意见很快就被汇总,首先第一个要处理的人物就是内阁首辅刘宇亮,罪名是恇怯不知兵,前后不一致,有欺君之嫌,主张严惩。只是崇祯皇帝心里清楚,刘宇亮所有的行为都是受到自己的指示去做的,而刘宇亮有个非常好的态度,没有做过多的辩解,这让崇祯的内心感到满意,或许是自尊心作怪,否决了臣僚将刘宇亮下狱杀头的建议,而是只是罢免了刘宇亮的职务,转而任命另一位大臣薛国观继任为内阁首辅;

其次第二批要处理的“罪臣文官”就是山东巡抚颜继祖、保定巡抚张其平和监军使郑希诏,其中颜继祖的罪名是“失陷封藩”,颜继祖觉得自己非常冤枉,毕竟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是按照兵部的指示来办的,但是崇祯皇帝支持杨嗣昌,杨嗣昌又不愿意来保他,最后颜继祖被判决弃市;张其平的罪名是“履职不勤,纵敌肆虐”,判决结果是弃市;郑希诏可能是因为太嚣张了,被都察院至少一半以上的御史弹劾,他的罪名是“里通外国,失陷大臣”,被判处斩首示众!

只是有关系的高起潜,明明犯了“失陷大臣”“葬送六万大军”“掣肘同僚”、“恇怯惧战”等多项罪名,可是人家打通了各级关系,照样好好地回到了紫禁城,耐心地等待下一次的重用和任命。

第三批要处理的“玩忽职守的武将”,首当其冲的就是关宁军大将祖宽,他的罪名是“失陷封藩”,造成德王被俘,将他从东昌府拉到北京天牢,被判处西直门外斩首示众。说实话,祖宽真的还是有点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