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反 思 与 对 付

丰华传 小众的让步 4059 字 1个月前

中书舍人陆飞扬态度卑躬,话讲得却还不错。

众高官又是一阵骚动,没人出来反驳中书舍人陆飞扬,毕竟也只有他出了这么一个点子,傻子才会这么不识抬举站出来反驳。

陆知心很满意中书舍人陆飞扬的表现,虽然陆飞扬讲的点子不是那么的完美,但已经超越在场的很多人了,这就够了。

为完美实施这项计划,陆知心给中书侍郎郭亦镇打了一个眼色,希望他出面把陆飞扬的点子完美化。

中书侍郎郭亦镇对陆舍人的态度向来不怎么友好,不为别的,中书侍郎郭亦镇就是怕陆飞扬抢他的风头,把他在陆中书心中的地位抢走了。

其实中书侍郎郭亦镇也有点子要说,只不过中书侍郎郭亦镇觉得自己的点子实施起来有点困难,这才忍住没讲的。

只是让中书侍郎郭亦镇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陆飞扬讲了一个和他点子差不多的点子,点子的关键还都是改善与官家的关系,这就让中书侍郎郭亦镇有些恼火了。

中书侍郎郭亦镇本来是把他的点子留在最后时刻再讲,陆舍人这么不分青红皂白抢先讲了,这无疑打乱了中书侍郎郭亦镇的如意算盘。

让中书侍郎郭亦镇企图凭这个点子改变陆中书对他的想法落空了。

这还不算,陆中书还让中书侍郎郭亦镇完善陆舍人的点子,这点子要是成了,功劳不全是陆飞扬的吗?

中书侍郎郭亦镇不是省油的灯,只缓了一口气。

“陆中书,下官其实早就有这个想法了,之所以没说主要卡在一个切入点上,那就是如何去与官家沟通并改善与官家的关系?这个是关键,这个一时半刻很难实施,”

中书侍郎郭亦镇挺滑头的,他只字不提陆飞扬说的,反倒说起自己早就有这个想法,正在找切入点。

中书侍郎郭亦镇同时还向大家传递了一个信号,想到这个点子很容易,把它办好才是关键。

陆中书对此很是赞同。

“对,各位不如讲讲如何尽快改善与官家的关系?官家以前跟我们还是很融洽的,只因李皇后的出现才慢慢改变的,现在李皇后薨了,是时候改善与官家的关系了。”

陆知心这话一出,三司使韩秉第一个不爽。

当初不是你陆知心为了你那半个儿的梁王跟皇帝闹掰的吗?怎么现在为了打倒那位林大人又要去巴结皇帝,这不存心让皇帝看笑话吗?

皇帝是三岁娃娃么?是你想巴结就巴结,想闹掰就闹掰么?有这么容易和随意么?

三司使韩秉偏要拆陆知心的台。

“陆中书,改善与官家的关系这谈何容易,一般官员怕拢边都拢不到,这事恐怕只有你出面方能搞定,官家怎么都要给你面子,我们出面的话,官家似乎连看都不想看一眼。”

三司使韩秉力推陆知心出面,让陆知心很是不满。

陆知心忙叉开话题。

“韩大人,咱们先把方略讨论出来,其他的容后再议,哪位大人还有高见?”

陆知心说着转眼望向大家,直接把韩秉晾在了一边。

这让三司使韩秉很尴尬,好在一直在一旁没吭声的参知政事钱伯华搭话了。

“陆中书,这好办呀,直接给官家上道奏疏,表示我们以后全力支持太子殿下,对太子殿下再无二心,当然官家起初肯定不会真的相信,日子久了官家自然能感觉到我们的诚意,这事不就妥了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参知政事钱伯华一语中的,众高官一下子全明白了。

原来这事就这么简单,一道奏疏而已,参知政事钱大人上疏是最合适的。

只是想要皇帝完全相信,所费的时间不会少,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太子也好,梁王也罢,谁当皇帝不都一样嘛。

众高官反复揣摩参知政事钱大人所说,没人觉得不妥,身为高官之首的陆知心却隐约感觉有些不对头。

陆知心不是不相信参知政事钱伯华,而是觉得参知政事钱伯华一贯以来就没干过靠谱的事,这让人怎么信他?

还有身为高官之首的陆知心一直不明白像参知政事钱伯华这样的,要本事没本事,要的背景也不咋地,怎么就混到正二品高官了?

这还不算,钱伯华居然还在正二品高官的位子上一坐很多年,这事很奇怪也非常不靠谱。

更重要的是陆知心觉得参知政事钱伯华有点像他们正在寻找的细作,其实陆知心一直都安排中书侍郎郭亦镇在查细作一事。

陆知心虽没充分掌握证据证明参知政事钱伯华就是细作,但这并不代表参知政事钱伯华没有细作嫌疑。

相反参知政事钱伯华反对动武时的那股子神情,他不是细作,那谁是?

陆知心曾私底下安排中书侍郎郭亦镇查钱伯华,结果是查不了。

钱伯华这个人做事虽不地道且不靠谱,但他做事有个特点那就是滴水不漏。

无论哪个都无法抓到他的把柄,这也是参知政事钱伯华屹立朝堂十几年不倒的密招。

陆知心此刻没有别的招,还是要中书侍郎郭亦镇出面质疑参知政事钱伯华。

中书侍郎郭亦镇对陆知心的安排自然很高兴,他迫不及待出手了。

“钱大人,一道奏疏哪有那么大作用,官家在信任我们的过程中会提很多额外要求来试探我们,比如官家要求我们交出北大营的控制权以及额外增加皇室的拨款,诸如此类的,试问一下,哪一个是我们所能承受的?”

中书侍郎郭亦镇小小质疑一把,这让钱伯华有些不悦,但钱伯华并不太介意。

参知政事钱伯华很有包容心,淡淡作了回复。

“郭侍郎,你所讲的是实施以后的细节问题,老夫所讲的是大概,至于以后发生什么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参知政事钱伯华虽十分恼火中书侍郎郭亦镇的质疑,但表面上仍不动声色坦然做了说明。

郭亦镇又问钱伯华:“钱大人,是你亲自上疏吗?”

钱伯华回道:“郭侍郎,老夫可以上疏,你也可以上疏,在座的各位大人都可以上疏。”

钱伯华这话的意思大伙都明白,他只是提一下而已,并不一定由他来上疏。

郭亦镇自然不得肯。

“钱大人,你是朝廷的肱骨之臣,由你上疏那是再合适不过了,我等绝对附议。”

对于中书侍郎郭亦镇极力举荐,钱伯华感觉有点意外,他扫了一眼全场。

“郭侍郎,你不担心上疏以后的麻烦和困难了吗?”

郭亦镇笑了一声,说:“有钱大人在,再大的麻烦和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总之一句话,为了改善我们与官家的关系,我们可以什么都不顾。”

郭亦镇似乎转变了对参知政事钱伯华的态度,对参知政事钱伯华只有吹捧和巴结了。

陆知心最初有些不满,感觉中书侍郎郭亦镇把他的安排给忽略了,可仔细一想不是这么回事,中书侍郎郭亦镇其实是在强力敷衍钱伯华。

想到这,陆知心释然了,他顺势也强力敷衍了钱伯华一把。

“钱大人,这事就拜托你了,希望钱大人的奏疏妙笔生辉,写到官家心坎上去了,官家高兴之余说不定直接给钱大人升官外加丰厚的赏赐。”

陆知心话说得真好,可参知政事钱伯华听了有点懵。

他没想到陆知心会如此看重此事,并对他寄予了厚望,早知道是这样就不信口开河了。

参知政事钱伯华原本是随口一说,并没打算亲自出马的。

可经中书侍郎郭亦镇和陆知心轮番这么一说,钱伯华感觉事情有点不妙。

上疏似乎成了他的事,他要是还推脱,那就是不识抬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