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荣雨和卫萍都只有七岁。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年无疑是童年记忆中最幸福的一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那个年代,能够吃饱饭已经是一种奢望。而在这一年,他们终于可以不再忍受饥饿的折磨。
在荣家,荣雨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一个五岁的妹妹和一个三岁的弟弟。一家五口人过着平凡而又普通的农村生活。荣雨的父亲在村里的窑厂当烧窑师傅,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至少还能保证一家人不饿肚子。
卫萍在家里同样也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不过,她的父亲是村里的干部,相对来说家庭条件要好一些。
这一年各生产队都纷纷成立了公共食堂,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公共食堂的出现仿佛为他们勾勒出了一幅梦想家园的美好景象:吃饭不限量,每天都能吃到不同种类的菜品。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放开肚皮吃饭”,才能够激发大家的干劲,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
荣雨至今还记得那一天,他的详叔带领着一群人来到他家,将家里所有做饭用的锅碗瓢盆等工具全部收走。当时,村子里的仓库院子里摆满了桌椅板凳,孩子们兴奋地在场院里跑来跑去,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此外,还有许多村民被安排了新的工作任务——到村里的公共食堂做饭。其中,前院的花婶儿更是成为了食堂的大厨,负责烹饪美味可口的食物。就这样,“吃食堂”的时代正式开启。
这一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宝石,微风轻拂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荣雨站在家门口,看着详叔和一群人走进院子。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似乎带着一种使命感。
“荣雨啊,把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拿出来吧,我们要去办大事!”详叔大声说道。
荣雨有些疑惑,但还是照做了。他从厨房里拿出了锅、碗、瓢、盆等工具,交给了详叔。详叔接过这些东西后,笑着说:“以后我们就不用自己做饭了,都去公共食堂吃,这样多方便啊!”
荣雨听了,心中也涌起一股喜悦之情。他知道,公共食堂意味着大家可以一起吃饭,不再需要自己动手做饭。而且,还能吃到各种各样的菜,这让他感到非常兴奋。
与此同时,村子里的其他人家也都在忙碌着。有的人在收拾厨房,有的人则在整理餐具。大家都怀着期待的心情,准备迎接这个新的生活方式。
不久之后,村子里的仓库院子里变得热闹非凡。桌椅板凳整齐地摆放在那里,孩子们在场上欢快地奔跑着,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荣雨看到这一幕,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而在前院,花婶正忙碌地准备饭菜。她熟练地切菜、炒菜,香气扑鼻。荣雨闻到了香味,忍不住流口水。他想,花婶儿一定是个好厨师,做出的饭菜肯定很好吃。
终于,公共食堂的第一顿饭准备好了。大家围坐在桌子旁,开始享受这顿丰盛的美食。荣雨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觉得味道鲜美极了。他不禁感叹道:“真好吃啊!”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赞同,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气氛十分融洽。荣雨觉得这种感觉真好,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坐在一起吃饭,分享彼此的快乐。
从此以后,荣雨每天都会去公共食堂吃饭。他
荣雨家位于河南中南部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与它附近的一条古街——古城,只隔了一条小河。这条小河上的桥据说是修于三国时期,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屹立不倒。这座桥不仅古老而且独特,仿佛见证着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