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楞严经修学法要 妙音0 5140 字 1个月前

首先看大佛顶:大佛顶就是我们一种内在的体性,下面这两段,是它一种外在的作用,我们常说依体起用;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你要能够行菩萨道,第一件事情云何应住?你的内心要以什么为安住?你是不是找到你生命的根本?这个就是最重要了。所以大佛顶就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依止这一念心性而称性起修。

一、从自利的角度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也就是说:三世如来都是依止这样的一个密因,而能够成就修证、圆满了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密因。它本身的涵义─就是当你启动菩萨道的时候,你内心一定有一个别人没办法了解的、你心中安住的家;那么为什么我们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时候叫做密因呢?密它是无形无相、不可了知,它没有形相;我们凡夫活在妄想当中,心中有很多的相状,归纳出来就是这四种相状:

第一、我相: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首楞严王三昧我空、法空的训练,内心是刚强的,他有自我意识─我一定要怎么做。尤其是福报越大的人,我相越大,他一定有一个自我的相状。

第二、人相:他看别人,都会把别人安立一个相状──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人我喜欢、这个人我不喜欢;他把每一个人都安立一个相状,那么自我跟别人一旦接触的时候,就会创造很多很多人事的因缘。

第三、众生相:众缘和合。我相、人相、众生相,这三个是空间。

第四、寿者相:是讲时间,它有一个相续的时间,或者今生是这样子,来生还是演这样的戏:你创造一个五阴身心、又执着一个自我→然后跟人家对立、又开始造了很多的业力→然后业力又得果报、又变成一个身心世界…如是的辗转、相续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把妄想消灭了,我们远离妄想,找到我们的密因,这个时候我们面对众生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相状,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以一种无相的心性,开始行菩萨道,这个就是你能够成就圆满功德的一个重要的因地,这就是密因。

二、从利他的角度来说,就是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那么菩萨依止如来的密因,开始产生六度万行,而能够成就首楞严;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你可以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很究竟,究竟就是圆满;第二个坚固,不可破坏;你依止无相的真如来修学,不管别人赞叹你也好、毁谤你也好,你还是做你该做的事情,你内心当中不随妄转。所以一个人安住真如,他的生命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他的生命变得非常的坚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第二个、圆满,他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圆满。

这就是说: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因为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菩萨的功德圆满,这就是本经经题的含义。

丙二、别明

这个表非常重要!佛陀讲了十卷的经文,就是在讲这个表,诸位要好好的去体会它。

从这个表中,我们抓出两个重点:第一个、妄想心,第二个、真如心;一个是凡夫的根本,一个是圣道的根本。首先我们先看:

凡夫的世界─妄想心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想法、一个感受,有——快乐、痛苦的感受;由这快乐、痛苦的感受当中,又产生一个想法出来,而这个想法是从你生生世世、你生命的经验累积而成的。

你看:喜欢吃榴莲的人,他跟榴莲一接触的时候,他闻到它的味道,他产生美好的想法:这榴莲是非常甜美的东西;你过去生对榴莲有痛苦经验的人,你看到这个榴莲说:唉!这个味道真的很臭秽。同样一个东西,你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而这个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欲望,这个就是造业的根本。

销我亿劫颠倒想——以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一个凡夫的想法,绝大部分都是错的。所以刚开始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它都是跟我爱执相应;而这个妄想就是─我们在过去的生命经验当中,造了很多很多的业,留下很多的生命经验,就变成我们今生的一个想法,佛法说这叫颠倒想,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本。那么我们的目标,就必须把这无始劫的颠倒想,要转成一个清净的真如。整部《楞严经》就是做这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或者说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妄想跟真如它们两个是同时存在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两个随时随地都是同时存在,但不幸的是,我们永远跟着妄想走,我们总是觉得跟着妄想走是对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所以我们无始劫来,忽略我们真实主人的存在,就是忽略了真如的存在,因为我们没办法回光返照。那怎么办呢?本经告诉我们: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他提出六字真言:就是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是未来你开始正念真如的方法,你要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不迷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不取是一种禅定的安住;

不动是一个持戒,身口意不要乱动。

这六个字它实际的操作,有两个地方的不同:

(一)假设你是一个老参,你《楞严经》已经修学过十多年了,你在整个破妄显真的过程当中,你直接从不迷下手,直接提出理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空的,而真如本性是我本来具足的,那么一下就可以回光返照,所以说:老参的修学是从不迷,从理观而带动了不取而变成不动。所以大乘佛法的戒、定、慧,它是一体的;声闻戒的戒、定、慧,是要持戒而成就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这样上来的。大乘佛法是两个都有可能,也可以从智慧─你生起智慧的观照,你就能够帮助你持戒、帮助你禅定;这种人,他的理观的智慧强,从不迷而带动了不取、不动。

(二)那如果初学者怎么办呢?我理观薄弱怎么办呢?本经它说从不动下手,先从事修─佛陀提出二个方法:第一个持戒,持四根本重戒;第二个就是持咒,持楞严咒或者持楞严咒心。我今天遇到了境缘的刺激,我理观提不起来,我可以先要求自己不动,不要乱动,以不变应万变,先不要乱动。

◆你会发觉:这个末法时代,为什么讲魔强法弱?

因为这世间它所创造的气氛,是在刺激你打妄想!你注意看:它要求效率,你知道了就要马上去做,否则你就失去了竞争。

◆《楞严经》完全不同,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乱动,等到妄想过去了,真如显现了,你才可以去做。在《楞严经》的观念里面是:谋定而后动,所以研究《楞严经》以后:你会觉得你整个生命的脚步放慢,你的过失变少了,你看事情看得更清楚。

妄想是冲动的,它是情绪化的,你可以先从不迷下手,你也可以从不动下手,都可以!总而言之,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它所对治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我们心中的妄想!

在商朝,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商纣王有一天,有一个诸侯供养他一双象牙做的筷子。这双筷子纣王非常欢喜,心中就住在这个筷子。我们一个人欢喜一个东西,心有所住─筷子要是好好的,他就欢喜;筷子要是损伤了,他就痛苦,所以我们的心就随这筷子起伏!

有一天,他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大臣叫箕子,这箕子有一天看到商纣王吃饭的时候,他感觉这商纣王看筷子的眼神不太对劲,就有一种不祥的征兆。有智慧的人,他可以从小事情体会出大道理─会事入理。他就跟商纣王说:你这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商纣王说:这是诸侯供养我的啊!他说:这个筷子不吉祥,你要赶快把它舍掉、把它丢弃,否则你有亡国之患。商纣王说:这不就是个筷子,有这么严重吗?箕子说:你今天你爱着这个筷子,你用象牙筷子吃饭,吃久了以后,你觉得这个碗不对劲,跟这筷子不相配,你总有一天要找一个象牙的碗,来跟这个筷子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桌子也不对劲了,桌子怎么可以用普通的桌子呢?要找一个象牙的桌子来跟这个碗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房子不对,这房子跟桌子不相配,你要盖一个更庄严的房子,来配合这个象牙的桌子;所以总有一天,你就是因为这样的欲望辗转增胜而亡国。果然商朝就被箕子不幸而言中。

妄想的可怕——不仅是会带动我们产生欲望、去造业,而是它会辗转增胜;你满足它一次,它下一次要求更多,就像滚雪球一样,会不断的辗转增胜!

刚开始你不觉得它的存在,但是等到你觉得它的势力强大的时候,你没办法了,你一定要跟它走,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