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系,资源虽然有不少,但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考虑星系内部引力稳定。
显然人造地球项目在太阳系,短时间内注定没有办法实操。
而巨星星云这边,可以不考虑行星系的引力问题,本身资源又比较多。
解体之后的巨星,加上附属的天然星球,拥有的物质总量,大概相当于1432个地球。
这些物质由于巨星解体的原因,此时形成了大范围的星云,以及密密麻麻的小行星,加上巨星核心分裂出来的几十块比较大的残骸,其实都可以开采利用。
如果现在不赶快开采,大概四五百年后,这些残骸就会重新凝聚成为一颗全新的巨型气态星球。
对于辛辛苦苦才将巨星打爆的智人公司而言,让巨星星云重新凝聚起来,那是非常吃亏的。
因此巨星殖民分公司必须400年的窗口期内,完成对整个巨星星云的分割和移动。
按照计划,巨星星云将被一分为十,每一部分的质量大概是143个地球左右。
这些物质足够建造上千颗人造地球了。
不过巨星殖民分公司并没有将所有资源都用在建造人造地球上,而且人造地球也不是单纯堆积物质。
此时在建的15颗人造地球,正飘荡在巨星星云的外围。
大批长度几十公里的无人飞船,将开采出来的物质,一点点从巨星星云核心区运输出来。
纳米机器人对于巨星残骸的开采速度非常快,如果全力以赴,每天就可以开采出相当于2.4颗月球的物质。
一号人造地球上。
从远征军舰队转业成为殖民地工程事业司负责人的郑白,正利用同步机器人,漂浮在自己的办公室。
通过巨大的落地窗,可以看到远处的虚空之中,一个巨大的昏暗轮廓。
没有恒星的巨星星云,此时内部的光芒非常微弱,只有巨星核心的残骸,由于是重元素核心,本身会产生核裂变和核衰变,因此会发出暗红色的微弱光芒,就是类似于岩浆的色彩。
因此巨星星云是非常暗的。
此时郑白正在浏览着一号人造地球的建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