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探到一个数据。”尽管周围没人,霍东进还是压低了嗓音,“过去七年,宣王廷新任命和指派的官员,近两成都出身龙牙书院。”
燕三郎微微一怔:“这么高?”
“布库把龙牙书院的宗旨发扬光大,有教无类,惟才是举,平民子弟一样可以进入书院就读。”霍东进继续道,“是以这些年群情踊跃,听说龙牙书院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入考格外热闹,考试只取二三十人,但往往有数千学子应试。”
龙牙书院的地位和开出来的条件,足以让它有资格优中选优。
“录取标准呢?”燕三郎指尖在桌上敲了两下,“官定还是书院自定?”
“不,由夫子自定。”
燕三郎微微动容:“这样开明?”
“如是奉公移来,夫子可以不收,书院支持。”
燕三郎也不由得感叹一声:“这可真是少见了。”
所谓“奉公移来”,简单来说就是官派生,开着领导的介绍函来的。这样的学子在龙牙书院反而不受待见。
燕三郎知道这有多不容易。如厉鹤林这样的名师大家也跳不出人情的圈子,有时收取的徒弟实是碍于面子。龙牙书院学风蔚然,那是顶着多大的压力。
也正因如此,书院正本清源,才能教出一代又一代好学生。这其中又有许多人有几率被举荐入廷,成为国之栋梁。
“这般说来,龙牙书院在民间口碑极好,对王廷影响又大,甚至超过了宣国本身的官学。”燕三郎点了点头,“也难怪摄政王重视。”
这么重要的一座学府,当然是要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的。
霍东进又道:“龙牙书院的经费由来,一半由王廷划拨,另一半却是拢沙宗筹捐,这是当年拢沙宗援助颜枭光复童渊族开出来的条件之一。听说书院山门前两块碑石并立,分记二者。学子拜入山门的头一天,人人都要来这里念诵碑文,以示不忘前师。此后进进出出,也都会见到。”
“拢沙宗出一半,还要广而告之?”燕三郎懂了,“嗯,这样学子才会感其恩德。”
“布库与其父一样,都是拢沙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