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大唐科举

今日乃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重要时刻,繁华的长安城中一片欢腾喧嚣。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早早地便守候在了巍峨的宫门外。这些应考之人皆仪表堂堂,意气风发,他们无疑皆是大唐的杰出人才。

这些考生中的大部分是历经乡试的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真可谓是在千难万险中奋勇杀出,而刘欣则相对幸运许多,无需经过地方的选拔便可直接参与省试。

在唐代,考生的来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为来自学校的被称作“生徒”;其二是通过州县地方严格选拔考试而获选保送的“乡贡”;其三则是被皇帝亲自钦点的考生“制举”。但实际上,考生的主要来源仅有两个,也就是“生徒”和“乡贡”。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作两个层级施行,分别是地方州县以及中央官学的预先测试和尚书省的省试。唐代科举考试的流程是:乡试(州、县举行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吏部复试。

唐代科举,设置的科目繁多,据《新唐书?选举》所记载:

其科举的类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 ,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的分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穷一经,有三礼,有三传 ,有史科。其中经常设立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这些科目又被称为常科。

考试的方式: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然众多,但考试的方法却仅有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

相较于长安城中其他考生的激情澎湃、心潮起伏,刘欣反倒显得格外沉着冷静。今日他特意为跑步小分队放了整整一天的假,然而他早起练武的习惯并未停歇,天色未亮便匆匆起床,认真地热身、专注地习武、从容地吃早餐。

刘欣用过早餐后,精神抖擞地朝着皇宫迈进,恰好赶在宫门打开、考生准许入场之前抵达。

除了携带吏部颁发的用以身份识别的证明,刘欣其余任何东西都未携带。考场上所需的笔墨纸砚一应俱全,作为贞观年间的首次科举,李二陛下对其极其重视。由于经历了朝堂的动荡不安,大唐如今的官员数量严重不足,李二陛下打算借此从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官员。

为了确保这次科举的品质卓越,李二陛下特意指派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作为科举的主考官,萧瑀、虞世南、孔颖达等一众博学大儒作为阅卷的负责人。此次科举绝非仅仅是吏部的事务,而是关乎整个朝廷的重大事件。

最终的复试,李二陛下决定亲自参与,这一决定令整个朝堂以及所有考生都惊诧万分,也让所有考生都深知此次科举陛下极度重视。

刘欣满心好奇地端详着考场,望着一间间相互分隔的狭小房间,防止作弊的举措做得着实出色,里面看上去也颇为惬意,其中的考试用品亦相当完备,品质上佳。这些小隔间可是耗费了巨大的心力,临时搭建而成的,由此足以证明读书人的地位是相当之高的。

一位位考生在吏部官员的引领下,寻得了属于自己的座位,刘欣同样也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待考生们纷纷入座完毕,考试便正式拉开了帷幕,考场瞬间陷入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