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

因此,回顾星明王朝的历史,可以发现他们发动的每一场战争——无论是东征、西讨还是北伐,都是师出有名的。

师是仁义之师,名也是堂堂正正之名。

然而,如今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已经成为一个传说。

当我们追溯到星明王朝尚未大统一前的混乱时代就会发现,各国间甚至连文字都没有统一。

而像使节这样能够精通各国语言的高端人才,自然会受到各方的珍视。

好比现代社会,人们拥有接受各种信息的智能手机,如果收到的消息让自己感到不快,也不至于将手机直接摔坏。

更遑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战争可是非常注重礼节和礼貌的呢!

当时两个国家要是想打仗,首先得派遣使者彬彬有礼地下达战书,并详细说明为何要揍对方。

而对方也得回以礼数,设宴热情款待使者。

就在这推杯换盏之中,双方就把交战的时间、地点和人数都敲定下来,绝对不会玩阴招,搞偷袭什么的。

时间方面,绝不能趁着人家遭遇天灾人祸、君主离世或者国民动乱的时候发动攻击,必须得等对方处理好这些事情后才动手。

至于地点嘛,战场大多选在两国边境,而且还得挑个没人的地方,免得惊扰民众;也不能在农田里开打,不然会损害庄稼的收成。

在人数上也是有讲究的哦,战车和士兵的数量必须相等,不能仗势欺人。

就这样,两国之间终于迎来了一场大战,但这里面有很多讲究。

比如,到底谁应该先动手呢?这需要双方进行交谈来确定。

此外,军队的阵型如果没有摆好,也不能突然冲过去给对方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直接冲上去跟敌人面对面地干架。

必须要等双方击鼓示意都准备好了之后,才能开始战斗。

在战场上,基本上是一对一形式,如果你的对手受伤或者遇到年老体弱的士兵,还要把他们送回敌军阵地去治疗。

战败的一方溃散逃跑时,也不能过于拼命追赶,只要稍微追一下,意思意思就行了。

如果在战斗中不巧遇到了敌方君主,那可就得恭恭敬敬地下马行礼,等礼毕后,才能重新上马继续追杀敌军,绝不可以“擒贼先擒王”。

战争原则上只会持续一天左右,如果大家都打累了,还会专门留出时间让大家吃饭、休息。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只有贵族阶级才有资格在战场上厮杀,普通老百姓只能负责后勤运输和保障工作。

而贵族讲究礼节,所以交战双方自然也是礼节繁重。

一直到“兵者诡道”之法问世,情况就更为复杂了。

今天齐国可能会拉拢郑国一起攻打鲁国,但明天它却又与鲁国携手合作,共同对付赵国;后天则可能又与赵国团结一致,一同对鲁国发起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谁是敌人?谁又是朋友呢?实在难以分辨清楚。

随时代和知识、认识的不断的进化,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从讲道理,变成尔虞我诈。

打仗变成了国家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互相吞并,有你没我。

星明王朝建国后,绝大多数争斗都是阴谋诡计层出不穷,连对方的君王都能死,一个区区使节为何不杀?

所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上古传说。

如今,也总有些学者大呼礼崩乐坏,人心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