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出使的吴越人

吴越国的使臣子夏,他决定支持女帝,他回想起孔子的教导。作为使臣应该谨慎有诚意,用正确的行为,带来两国的和平。

首先,孔子告诉颜回,虽然诚意很重要,但仅有诚意并不足以成功推行仁义。

颜回提到自己为了斋戒而几个月不喝酒吃肉,询问这是否符合斋戒的要求。孔子回答说,这符合形式上的斋戒,但并非精神上的斋戒。精神上的斋戒要求精神集中,不仅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体会和感知。这种斋戒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需要超越感官的局限,用心灵去感受和理解世界。

最后,颜回表示自己在听到某个道理时感到自己不存在,而接受道理后则感到没有实实在在的我。

孔子认为这已经达到了心灵上的虚空,即精神上的斋戒。这种虚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超越自我、融入宇宙万物的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下,才能真正地推行仁义,实现与世界的和谐共处。

孔子说你理解的很深刻,让我来告诉你,如果我们能在城市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而不为名利所动,不为富贵所忧,不为威武所屈,那么别人可能能听取你的意见。他说说不听取,你就不说,不用摆出一副医师偏要治。

身虽在静,心灵却在驰骋乱想。我们要使耳目感官有深度能通达于仙,像鬼神一样,不以陋习的心来做事。

我们还是普通人,万事万物的变化非常的玄妙,如何把握到其中的关键?伏羲找到了他所要遵循的法则,普通的人也可以谨慎而学之,学贤学圣。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人生的困境和人生的无常,以及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他主张通过“心斋”与“坐忘”的修炼,达到超越现实的境界,从而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时,能够泰然处之,不为外物所扰。

简单来说,这段话表达了人在面临重大责任和挑战时,常常会感到压力和恐惧,但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提升,才能真正超越这些困境,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目标,尽力而为,不要过于执着于结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达到人生的自在和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