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统治者的皇帝,想要培植的忠于自己的亲信,无论怎么培植,到最后都只能是拉一派打一派,仍旧是在世家门阀中打转。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隋朝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使得世家之外的寒门学士,也能获得做官的机会。
这些出身低微的官员,由于在世家门阀组建的官僚体系中没有根基,很容易被皇帝发展成所谓的“帝党”,而后抱团与世家门阀抗衡,成为一股更加忠于皇帝的新势力。
如今齐慎所设计的这套制度,说白了还是在复制科举,只不过把选拔文臣变成了选拔武将,考核的内容也不再是经史策论,而是将士们的体能和武艺。
但是内核还是一样的——就是要在广大禁军中,培养一股忠于自己的新势力。
溯本追源,所谓的科举其实不止只有文科举,还有武科举,武科举最早在武则天的武周时代就存在了,可惜一直不成气候,始终没能和文科举相提并论。
发展到后世的宋朝和明朝,武科举虽然依旧存在,但比试的内容并不是体能和武艺,而是以兵法和谋略为主。
这样的安排似乎有其合理性,但在齐慎看来,根本就一点都不合理。
军队里人数占比最多的,永远是普通士卒,这些人大部分不识字,但不识字不代表打仗不行,哪怕做不了帅才,做将才总是可以的。
宋朝、明朝的武科举,与其说是面向所有武夫,不如说是面向将门子弟,或者民间那些有一定文化,但是又考不起文科举的读书人,选拔的范围实际上非常有限。
这样的武科举,也许偶尔能选拔出一两个能力出众的人才,但是其产量和质量,都远远无法与文科举相提并论。
如今轮到齐慎来做主,他直接选择放宽限制,不计较文化,也不计较出身。
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是个当兵的,只要你有力气,有武艺,敢拼敢打,那你就有机会成为本王的亲信,获得荣华富贵。
前提是,你要懂得知恩图报,要对本王足够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