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天命,没有灾难,同类相聚则有福分。
汉景帝比他父亲的性子要急很多,刚刚即位不久,就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要削藩。
不出意外,他捅了马蜂窝。
晁错(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学的是法家思想,公元前178年,被选入朝为太常掌故,后被拜为太子刘启的家令。
刘启很赏识他,即位后封他为内史,第二年就升任他为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请求削藩,理由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削不削藩,他们都会反,那不如早点削藩逼反他们,为祸比较小。
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他的谏言,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从老家赶到长安来劝晁错。晁错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因为他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
晁错的父亲非常清醒,服毒药自杀了。因为他知道,晁错这么做,刘家的天下是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
晁错的父亲才死去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他们要求天子“清君侧”,诛杀晁错。汉景帝为了息事宁人,就让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腰斩了。
不出意料,却出乎汉景帝的意料,七国联军没有退军。
牵头叛乱的吴王刘濞(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54年))与汉景帝有杀子之仇。他早就起了反心,怎么可能就此罢手?
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刘濞的儿子刘贤进京来找喝酒下棋。刘贤的个性骄横剽悍,和太子下棋的时候也不肯相让,经常为输赢争吵,态度不太恭敬。刘启很生气,于是拿起棋盘去打刘贤。他下手很有些重,不小心把刘贤打死了。
自己的儿子杀了人,汉文帝能有什么办法?他只好派人把刘贤的遗体送回吴国,好生安抚刘濞。刘濞憋着一口气发不出来,只得说:天下本就是一家,他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吧,何必送回吴国?他又派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回了长安。
刘濞和刘启的梁子就这么结下来了。他逐渐怠慢君臣间的礼节,称病不来朝见。汉文帝大约心中有愧,竟然赐给了吴王用来依靠的案几和手杖,特许他不必来朝见天子。
汉景帝把晁错当替罪羊给杀了,未必不是因愧疚之心使然。
但他的忍让换来了吴王的变本加厉。刘濞觉得汉景帝软弱无能,于是自称为东帝,公开要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
汉景帝这才后悔不迭,派太尉周亚夫率军镇压七国联军。
周亚夫(卒于公元前143年),绛侯周勃的亲生儿子。他谋略过人,治军严整。
公元前158年,匈奴进犯大汉北疆时,汉文帝一边调运大将镇边,一边调派三路大军守卫京师。周亚夫奉命驻军细柳。
汉文帝亲自到三路军队犒劳慰问。他先是到灞上、棘门两处驻军视察,这两处军营见到皇帝的车马仪仗过来,不用通报主动放行。但到了周亚夫的细柳营后,汉文帝的待遇和前两处截然不同。守门的都尉说,军中只听将令,不听皇帝诏令。等文帝派使者拿着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后,周亚夫才一身戎装,出来迎接。他手持兵器向汉文帝拱手行礼,说:甲胄在身,请陛下允许我以军中之礼拜见。
汉文帝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他在临终弥留之际吩咐汉景帝,关键时刻可以起用周亚夫。
七王之乱就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当时七国之军有五十多万,而大汉朝廷只有十余万士卒,敌众我寡,这仗不好打。周亚夫果然不负汉文帝厚望,他派出三千奇兵袭击敌人的粮道,把敌军的粮草全部抢夺过来。
人是铁,饭是钢,部队没有饭吃,哪有力气打仗。七国联军不战自败,饿得连退回封地的力气都没有了。周亚夫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拥立汉文帝登基,他受到了汉文帝的猜忌,幸好应对得当,全身而退。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救汉景帝于水火,他也受到了汉景帝的猜忌。
他的性子比他爹刚硬太多,结局也悲惨许多。公元前143年,周亚夫被诬谋反。周亚夫不服,在牢中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无情最是帝王家,汉景帝的帝位越来越稳固了,但他的手中,也流着许多良将忠臣的鲜血。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