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是:一次性消耗品,不需要洗。
皇帝的服装大致也是如此。
大臣们心领神会,纷纷翘起大拇指称诵圣上英明,只有翰林学士柳公权沉默不语。
唐文宗感到奇怪,于是专门留下柳公权,问他为什么不说话?
柳公权回答说:“任用贤能,黜退奸佞,听取忠言,赏罚分明,这是为君大节。至于穿的衣服洗过几次,不过是小节,无足挂齿。”
唐文宗闻言不怒反喜。他认为柳公权有谏臣风度,于是命他以翰林学士之职,兼谏议大夫,知制诰,负责撰写诏书,同时谏诤皇帝。
显然,唐文宗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皇帝,一心重振大唐雄风。但是摆在他面前的有三座大山需要: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牛李党争。
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早已成了沉疴难除的痼疾,而牛李党争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兴起为寒门士子撕开了一条鲤鱼跃龙门的通道。越来越多的庶族平民凭借寒窗苦读跻身仕途,大大动摇了门阀政治的根基。
然而,以血缘关系维系的高门望族虽然影响力不再,以师生关系或共同利益维系的朋党却又应运而生。这种抛弃血缘关系和门第观念而组成的朋党,其根系比当年的门阀士族还要来得更加深厚。
不甘没落的士族豪强与朝气勃发的寒门俊彦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朋党之争由此渐渐形成。
唐顺宗时期,由王叔文、王伾等人主导发起的永贞革新,就是寒门新贵向宦官和士族发起的一次大清洗,结果兵败垂成,导致产生了二王八司马事件。
从此之后,唐朝的朋党之争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宦官高高在上,超脱党争而自成一派,朝官们则在宦官的支持和鼓励下形成了牛李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