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律规定凡官府授予田地皆为国家所有,不允许买卖。田主死亡官府会优先把田地继续授予田主儿女继承,无儿女者国家收回田地另授他人。
同时林平安还让户部开始丈量土地,凡认领了田地的人必须严格登记田产数量,且每年都需要按田产数量进行交税。无论是贵族、世家、寺庙,只要是可耕种田地,通通都要交税。无人认领的田地收归国家所有,授予他人租种。若是认领了田地,却不耕种,荒废超过两年者,收归国家所有。
为了保证户部能严格执行他的命令,林平安把寇仲、徐子陵、侯希白、单雄信、程咬金等亲信召了回来,让他们领兵监督户部的丈量官员,发现不妥就立即处理。
师妃暄也被林平安派出去当监督了,省得她整天没事干在他身边晃荡。她不是想为了天下苍生做事吗?那就去监督户部官员丈量土地吧。
对于可耕种田地,林平安定了一个极为低廉的田租,每年只需要上交百分之二十的粮食便可,而且除了田租之外,当地官府不允许再收各种苛捐杂税。若有官府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民众可到上级官府告状,若无人受理,可继续往上告,直到告到林平安这里为止。
之后林平安又出台了新的劳役法,新法取消了免费服劳役的政策,以后但凡是国家需要有人服劳役,国家会出钱,以雇佣的方式雇佣民众服劳役。在服劳役期间,由国家负责服役者的一日三餐,并且还会付给服役者工钱。
夏王朝的授田令与土地法、劳役法在颁布之后,再次在天下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其它地方的百姓纷纷卷起铺盖逃往夏朝,甚至那些贵族与世家的奴仆也纷纷往夏朝逃,拦得拦不住。贵族与世家既愤怒又无奈。
新法颁布之后夏朝境内其实也不平静,不少地方的贵族和世家纷纷造反,不过都被林平安冷酷的剿灭了。凡是造反者,首恶诛九族,次恶夷三族,家产全部没收,被挟裹者送到边地进行军屯,相当于劳动改造。军屯满五年后放归故里再授田。
在纷纷扰扰中,夏朝的第一次科举开始举行。首先是郡考,每个郡参与秀才考的人数极不均衡,有的郡甚至只有几个人参与考试,而像长安、洛阳、成都、太原等大城却人满为患。而且很多都是从其它州跑过来的世家子弟与寒门士子。这些人还没学会跑到人数少的郡参考,都一窝蜂的往大城市跑,也让这些大城中组织秀才考的礼部官员忙得不可开交。
因为考试内容涉及到数学和物理,很多人只是自学了几个月,都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考试自然也不尽如人意。
不过也有出挑者,林平安就在长安的秀才考中发现了好几个历史上极为有名的考生。比如诸储良,比如岑文本,比如马周,比如李淳风等等。
秀才考刷掉了一大批人,让很多人都怨声载道,不过林平安关注的那几个都通过了秀才考,让林平安感慨果然不愧是历史上留名的人,没几个是简单的。
秀才考之后就是举人考,能通过第一次秀才考的人证明这些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不过能通过举人考的人不多,即便林平安一再放宽了录取条件,五个州加起来还不到两百人。
通过举人考之后,就意味着能授官,这让夏王朝的第一批举人们大喜过望,而那些出身寒门和平民的,甚至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林平安为了抬高科举的份量,从获得举人开始就开始唱名,让诸多百姓能听到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成为了夏王朝的举人。看着那些满面春光的新科举人,那些落榜者羡慕坏了,心里暗自发誓回去好好读书,争取下次科举他们也能成为在满城百姓当中被唱名者之一。
而九月份的进士考,可谓是牵动了天下士子的心。经过几个月的发酵,夏王朝的科举考试已经传遍了天下,很多之前不屑一顾的士子在听说获得举人功名之后就在全城百姓中唱名,顿时懊恼不已,这可是天下闻名的机会啊。虽然今年的秀才考和举人考已经过了,但是那些之前错过了科举的士子依然自发的赶往长安,想看看进士考又有什么新花样。
林平安自然不会让士子们失望,参加进士考的考生总共有一百八十七人,最终他又放宽了录取条件,录取了十八人,而这十八人后来被称为十八进士。
十八进士当中包括了林平安之前关注的那几个人。其中岑文本被点为夏朝第一位状元,诸储良为榜眼,李淳风为探花。
点完排名之后,林平安就为十八进士安排了跨马游街,从皇城朱雀门开始,途经兴道坊、开化坊、聚义坊、宜阳坊、东市、胜业坊,最后到达龙池,林平安将在龙池举办进士宴,与诸多大臣一起为新科进士贺。
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可谓是让新科进士出尽了风头。更有大臣看中了其中的某些未婚的新科进士,为自己女儿点了鸳鸯谱。
这下子就齐全了,林平安看完大臣们点鸳鸯谱之后,顿时哑然失笑。他说怎么感觉少点什么东西呢,原来是榜下捉婿。
夏王朝的第一次科举算是成功的,也引起了天下士子的兴趣。全城唱名,跨马游街,榜下捉婿,这给了他们一种考中进士之后就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感觉,因此无论是出身贵族的,还是世家的,都开始期待夏朝的第二次科举。那些世家也不再说什么不让自家子弟参加科举了。即便不愿意为林平安效命,难道他们不会利用林平安的科举为自己搏名吗?大不了考中进士获得名望之后放弃当夏朝的官就是了。
而夏王朝第一次科举的成功也冲淡了林平安颁布授田令,土地法和劳役法而引起的动荡,现在天下人谈的都是夏王朝的科举。窦建德和杜伏威在听完夏王朝第一次科举的盛况与效果后,都半天说不出话来。杜伏威甚至感慨说天下士人之心已归于林平安。
这话可不是说笑的,连杜伏威手下的文官都在谈论夏王朝的科举,其中不免有羡慕的成分在里面。而杜伏威想学林平安却学不来,一,他没有林平安那么大的魄力,二,他也没有林平安的条件。光是书籍这一块他就搞不定,难道让他用林平安发售的书籍来举办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