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弈修大象无形第一三八章象棋游戏中一梯队二梯队概念的引入
当兵力数量很多时候,为了方便管理 可以对部队进行划分,然后组织进攻时候可以有机会的进军,在空间上充分散开,不拥挤,都能发挥作用。同时,进攻时候,可以轮番攻击,形成有序,进行有效配合。对此,军事镜像游戏象棋,或许也用到这种划分,一梯队二梯队这)种划分也用的到。
(138.01)
如图黑方双卒接近九宫逼近黑将,红车火力覆盖一卒,黑方还有双炮一车助阵,车杀马杀炮。红车如果不走决定先手棋,那么黑方可以吃马或吃炮,红方丢一大子。看前线,双士双象防守,双马一兵可以看成一梯队,车炮看成二梯队。车炮道路受阻不能直接将军所以看成二梯队。双马一个可以直接将军另一个可以接替将军,所以看成一梯队。
1.马八进七 (士相不能阻挡卧槽马,将军是绝对先手)将5平6(黑将虽然不能被红方车炮攻击,但不能阻挡马的进攻) 黑将自由度为一方向左,上和右两个方向被双士占位2.马一进二(注意红马一步到哪里,控制攻击再向前一百万,此马下一步已经可以攻击肋道双点) 将6进1 (黑将被迫离开原位。)
红兵可以两种攻击方式,如果平中将军被黑士消灭,主要作用调动黑士形成炮架助炮将军,此局形式黑将可以离开红炮攻击范围,竖向红方车炮没有了连续将军的能力。
3.兵三进一 (红兵靠近黑将,代替马将军。原本马可以接着将军)将6进1(远离红兵) 4.兵三进一 (兵阻挡马对肋道控制,腾挪位置进展底线,闪开马路马不动就将军)将6退1 (黑将被迫回到象眼。)
双士虽然增加防御更好保护黑将,但占据九宫位置,使黑将自由度有原来单个变成一个只有向左移动的意图。
此时红兵代替红马对底要点的控制,此时又形成如同马刚刚将军的模样,退马将军
5.马二退三 (红兵借助将军成功运动到底线,此时红马再次展开攻击)
将6进1 黑将自由度变成一个,向下的道路被封)
6.马三退五 (黑将自由度只有一个向上,才有此时马退中路将军的棋,顺路吃个炮)
将6退1 7.马五进三 将6进1 (右马一个来回吃掉黑炮,迫使黑方下一步被将军时候只能垫另一炮。一来一回局势发生改变。)
(138.03)
左马黑士封锁黑将只能肋道活动,加上红兵底线威胁,黑将只有两个点,一个立足之地一个活动方向。这是左马右兵黑士封锁黑将,右马连续追击,达到顺路消灭可能加入防卫的力量炮,改变了局面。
8.马七退六 炮5退2 (黑将被困顶,改变调兵方略,右马不动控制,左马将军黑将无路可逃,没有自由度。自由度指能够逃跑的路线,方向。前面讲过。黑将不能动弹,被迫加入黑炮防御阻挡左马将军。等于调动了黑炮,打开左车右移道路)
9.车七平四 车9平6(明知道黑车红车一线,红方还是调车将军意在调动黑车,用车的牺牲换取黑车左移,打通红炮前进底二线的道路,参加围城攻城战。这样一梯队的攻击创造条件,二梯队接应上,交替攻击。) 10.马三进二 将6平5 (炮路的打通随时占领象眼再次缩减黑将自由度。这里黑将自由度大多数时间都是两个。这里一个攻击子力控制一个。有时候控制两个。)
11.马六进七(138.02)最后通过不断将军,逐渐改变局势,右马将军驱逐,左马攻击黑将驻地,红帅远程围杀,聚歼黑将与顶点中路。
不说攻城破士象,单单将军这一项,黑将一般有两个,三个,四个自由度。拿两个自由度举例,一个子力攻击黑将驻地,迫使黑将选择方向,到达新的驻地后还有新的自由度。如果没有自由度只需一个子力再次攻击就可以拿下,当然极端情况时候有困毙的棋。一般将军是多重兵力配合的结果。
本局车炮在后没有直接攻击黑将的道路,道路被阻或不同,左马右马红兵在一线能够配合将军。把双马一兵大致划分为第一梯队,车炮划分为第二梯队,看看能否造成条件交替将军。再看防御黑后方双士双象防守严密,不过对于马而言,这都不是问题。左马能够卧槽从安全区域打出黑将,右马在边一步正好控制肋道,这半边区域,马跳一步正好控制到另一边。再看红兵一步棋的距离到哪里控制范围前移一步到达象眼位置,正好接应红马交替将军。红兵在这里作用通过将军不费时间到达底部而黑将回到原位。
红兵占领底线后,红马黑将位置不变,红马接着将军此时兵马配合,黑将被逼上到顶部。红马连续将军的同时顺路修理黑炮削弱防守力量,使防守有后炮变成前炮,右马消灭黑炮后在重复一次攻击,黑将只有一个自由度所以变化不变。此时再调左翼攻击黑将在顶角。调动黑炮防守,改变二线梯队格局,打通车路,平车将军弃车给黑车吃,起到打通边炮道路。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最后在边炮的威胁下逃离中路。此时红帅早已封锁另一肋道,左马进卧槽踩击中路将,驻扎地被攻击,逃离之路呗被封锁,无路可逃。这里的象棋就像九连环,一环连一环,上一步为下一步打开通路,交替作战,颇具美感。
从肋道到边为一个区域,马在一边一步正好火力到达另一边即肋道。———弈修札记
象棋是一种颇具艺术性,智慧性的游戏,不知不觉被其中的优美所感染。
2021.07.28.
象棋弈修大象无形第一三八章象棋游戏中一梯队二梯队概念的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