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程的急需,劳工队全部被派给了建筑组生产建筑原料:砖。
现代建筑已经从砖瓦渐渐的转向使用钢筋水泥,但是烧制的粘土砖依然不失为一种最广泛经济的的材料。工程建筑组自然也不会放弃。
根据侦察队的消息,他们在距离百仞滩三公里外找到了一个砖瓦场,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砖瓦场。有三座土圆窑,工人们虽然都跑了,但是里面的东西都还在:烧制好的砖瓦、阴干的砖坯和许多“熟土”。
烧制砖瓦的工序是相当烦琐的,首先要把生土开采出来――也就是不含有机质的粘土,将生土晒干、碾碎,加水之后再反复碾踏,做成熟土,再制成砖坯。砖坯不能直接入窑去烧,水分太多的话会直接在窑里烧裂变形,所以还得阴干十天半月,阴干期间不能见太阳,不能有强风,更不能遇到寒冷,所以常规情况下冬季是不能烧砖瓦的。阴干之后的砖坯才能入窑烧制。
如果让穿越者们自己去制砖烧砖,很难想像生产效率的问题,不过穿越者们有一台联合制砖机,用一台锅驼机进行驱动,制砖坯效率就仅仅在于他们能开采出多少生土了。
梅晚嫌土圆窑的生产效率太低,而且装窑需要熟练的老师傅才干得了,不是他们这些看说明书的生手能做得。好在这里有大量现成的砖可用,就开工建造了一座16孔的轮窑。
轮窑是一种“洋窑”,当然比起更先进的遂道窑之类的现代化砖窑它已经是很落后了,但在这个时空绝对是一种先进的事物。
它是一种连续生产窑,可以同时装坯、出砖、清扫。窑由很多互相连通的小室组成,如同一条环形的遂道,四周有许多窑门,所有的烟道都和窑中心的总烟道连接。燃料则是从窑顶的加料孔加入的。轮窑工作的时候分为:干燥、预热、煅烧和冷却四个工作带。一个16室的窑,第一室在出砖、第十六室已经在清扫,第十五室同时在装坯,接着第二室就刻意出砖,第一室进行清扫,第十六室内可以装坯了。一旦点火就可以不间断的二十四小时连续生产,在工作效率和热能利用上都是传统窑望尘莫及的。一个普通的轮窑,一年可出砖瓦五千多万块。
为了不浪费时间,在安装机械和建造轮窑的同时,梅晚决定先把已经阴干的那些砖瓦坯都烧出来,不过土窑的砖坯装窑是个技术活,无论是穿越者还是劳工谁也没干过。消息传回执委会,情报资料组的罗铎再次发挥了他两脚字典的功能,很快从电脑硬盘里找到了一本1958年出的《土法制砖瓦》的小册子的电子版,不到一小时,这本打印出来的小书就被火速送到了窑上,劳工们惊讶的看到这位“海贼匠人”用一本书在指导他们怎么装窑――这可是只有老师傅才知道的秘密!
砖窑附近有大批的茅草地,梅晚询问了过去在砖窑打过散工的劳工才知道这是作为燃料特意种的,土窑用这样的“软柴”才能烧得好,硬柴火力太猛,不容易控制火头。这些燃料,自然也被穿越众毫不客气的利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