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大汉改革者的失败

而在张牛角黄巾起义之前,对于世家豪强来说,起义动乱之事都是朝廷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是他们的态度。

如今做出改变,显然是被吓怕了!

其中张纯和张举也是这些起义者中的一员,只是他们勾结了异族,影响也比较大,这才被大汉记录在案。

大汉从来不缺聪明人,也从来不缺有远见的人。

在黄巾起义之前,就有人应和皇帝刘宏,想要对大汉进行一番改革。

但没有外力逼迫的情况下,同为士族一员的这些人,改革的动力并不大。

更准确的说,这些改革者不敢对同为士族的世家门阀下刀,只想着做一个糊裱匠。

因此,他们得不到士族和皇帝刘宏的任意一方支持,结果自然一无所成。

冀州大屠杀之后,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其中尤以受损最大的冀州世家残存力量为主。

冀州被屠戮一空之后,虽然各个世家门阀被吓够呛,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侵占冀州的利益。

甚至在黄巾屠家灭族的威胁下,往冀州多分几个分家以保障家族的延续,变得更加重要。

如此一来,冀州世家残存的人自然就不愿意了,他们还想要重新恢复家族荣光呢,土地被占了他们去哪里恢复?

但在原本的规则之下,想要改变这一点并不容易,甚至根本就改变不了。

因为没有谁比他们这些制定过规则的人更明白,落魄的家族想要再上来有多么的困难。

他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冀州被瓜分,看着自己家败落下去。

因此,改革,也就是改变原本的规则,建立新的规矩秩序,从而在变革之中获取“从龙之功”,维持住自家的权势地位,就成了冀州世家之人的必然选择。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得到了冀州世家残存力量的支持,朝堂之上的改革派力量突然大增。

其实实力尚且完好、未曾受到黄巾直接伤害的世家之人,如四世三公的袁家、五世三公的杨家家主等人,也不是意识不到大汉的问题和改变的必要性。

但是,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愿意改变,因为改革就是对自己动刀,就是削弱自己。

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世家门阀不是一个人的家,即便是家主,也不可能做出主动削弱自己的选择。

族人以及门生故吏团结在世家门阀之下,为的就是利益。

改革不仅不能给他们利益,还要削弱他们的利益,那谁还愿意跟随他们呢!

真要如此做,世家门阀可不是在自我削弱,而是走向灭亡。

而且,大汉积重难返,各方势力掣肘博弈之下,即便是有那个心,也根本做不出多大的改变。

这样的情况,让袁家某些还在迟疑中的想法变的更加坚定了几分。

改革派的力量大增之后,冀州就出现了许多像是刘备这样的校尉和官员,一边屯田稳定地方一边限制黄巾。

其中做的最好的就是傅燮和刘备。

刘备是统兵的校尉,傅燮却是一个文官,但官职上,傅燮可比刘备高多了。

在冀州被收复之后,傅燮虽然没有成为州牧,也没有成为刺史,却在改革派势力和刘宏的推动下成为了冀州实际上的权力掌控者。

包括奖赏幽州兵和之后冀州的梳理,以及处理从黄巾军那里得来的一大笔劫掠自冀州世家的缴获,其实都是他做主的。

而他也算是不负众望,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让原本的动乱重灾区冀州恢复了稳定,甚至一跃成为了动乱最少的一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