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遣”始于隋唐。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南征北战,灭了南平(又叫荆南)、荆楚、后蜀、南汉、南唐五个国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些国家那也是有一大批官员的,怎么安置是个头疼的问题。
总不能让人家都下岗吧,而且有些人也是“有功”的。
于是宋太祖就把“差遣”制度发扬光大。
这些被灭国家的文武大臣,各级官吏,仍然担任原职。
原来是县令的还当你的“县令”,原来是知州的还当你的“知州”,圣旨一下,皆大欢喜。
反正给谁打工都是打工,无非换个老板罢了。
官职不变,这就是所谓的“本官”,又称为“执事官”。
品级不变,工资俸禄不变。
只不过这些人的“权利”没了,从原来所在政权中的“实职”变成了大宋政权中的“虚职”。
宋太祖需要这些人,但又不能信任这些人,故而把这些人“虚化”。
紧接着就从自己人之中挑选适合的人员,充斥到地方,担任“差遣。”
“差遣”本身是没有品级的,担任“差遣”之人的品级在于他的“本官”。
比如说给事中某某某知某州事,给事中就是他的“本官”,品级为正五品上。知某州事是他的“差遣”。
这是从宋太祖开始一直到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前的情况。
元丰改制之后,给事中某某某的“差遣”知某州事,就变成“本官”了。
这时候的“差遣”就定品级了。
而原来某某某的“本官”给事中变成只发工资而不定品级了。
比较绕口,简单一点:
元丰改制之前,“差遣”无品级,品级在“本官”上。
元丰改制之后,“差遣”有品级。
举例说明,元丰改制前,范仲淹的差遣是任参知政事(副相),本官为右谏议大夫(正五品上)。
此时的范仲淹官职很高,级别很低。可见,范仲淹的差遣(参知政事)是没有品级的,品级在他的本官右谏议大夫上。
元丰改制后,范仲淹的差遣就有了品级(副相,正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