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商贸活动高度繁荣,但这并不代表宋朝就不重视农业。
历代王朝都极其重视农业生产,两宋也不例外。
“农商并重”是宋朝立国后的国策。宋朝立国初年,赵大为了促进农业发展,采取“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的政策。
并且为了鼓励农业发展,鼓励民间“广植桑枣、垦辟荒田”。
“不抑兼并”并不代表不管兼并,宋朝自始至终都在限制“兼并之家”。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宋朝农业技术虽然超越汉唐,但在没有优良种子以及化肥的情况下,产量还是很低的,远远低于后世。
但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务工,做些小买卖等其他途径赚钱。
(就比如后世下班之后的兼职,都是为了几两碎银子……)
甚至,无数拥有田地的自耕农也逐渐放弃了自己家的土地,转而给地主家种地。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交税,只要留下一部分粮食饿不死就行了。
而拥有权势的富贵之人则可以趁机大量购买田地。
宋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防止出现动荡,只能通过限制“兼并之家”的手段避免无限扩张。
不过,这一切都是理想状态,事实上在官绅一体的封建王朝,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无他,政策就是这些人制定。
到了南宋中后期,土地兼并已成蔓延之势,被压榨的百姓毫无生活保障,土地兼并已经成为一颗毒瘤,无法去除。
赵昺边走边和赵与珞、陆秀夫等人讨论着宋朝土地问题,从太祖朝一直说到理宗皇帝时期。
“诸位,朕以为,虽然我朝农业税已经处于历朝最低水平,但农业仍然是国朝第一大事。”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但凡出现动乱局面,无一不是和吃饭有关。有田地者绵亘数百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是不合适的。”
“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故,朕以为,我朝必须下大力气限制土地兼并问题。”
其实不管是陆秀夫还是文天祥,都是颇有家资的,不然文天祥也不会散尽家产在东南建立义军抗元了。
招兵买马那可是要花费巨资的。
只不过在那个南宋即将灭亡的时候,就算拥有再多的田地又有何用?无非是给蒙元做嫁衣罢了。
除非投降,或许能保住荣华富贵。就算投降,人家忽必烈也要优先照顾自己人啊。
“朕这十条意见,大家可以发表意见,我等集思广益必能无往而不胜。”赵昺给众人打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