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琉求之战(二)

县丞作为一县之中的副长官,秦汉时期便已设置。其职责主要就是协助县令掌管一县之事,可以说其职责和县令是重复的,故而其地位有些尴尬。

宋朝设置县丞的目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县令或者其他官员出差之时,临时处理本地政务。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般来说,为令者是不会把手中的权力下放给副手的。作为一把手的县令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愿意看到县丞过多的干预本县事务。

县丞这一官职从设置伊始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到了唐代就更加明显了。

韩愈在其散文《蓝田县丞厅壁记》中,描写了崔斯立任县丞时所作所为。通过行文署名这一件事情,描述了唐代县丞无所事事,形同虚设,消磨意志的真相。

“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县丞乃朝廷命官,地位很高,然其势力还不及主簿这种小吏。

到了宋代,县丞们更是整日里闲暇无事,直接吟诗作赋去了。

虽然宋朝曾多次颁布诏令,要求县丞、主簿、县尉每日必须去长官厅议事,以达到一种“令有疑必咨于丞,丞有言必忠于令”的效果,其实没啥用。

虽然朝廷有诏令,但真实的情况不过是县丞进去之后作个揖,坐一会,喝杯茶,然后就直接退出去了。

但新城的情况又不太一样,赵县令既要安置好百姓,又要面对蛮夷无休止的进攻,一个人根本就忙不过来。

眼前的这位李县丞平时既要管城外的农事,又要配合王将军共同抵抗野人的骚扰。

城内则主要是由赵县令负责,在严重缺少能人的情况下,可以说整个新城这些为数不多的大小头目们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着。

无他,只为了生存下去。

“李县丞,某感觉蛮夷正在等高山族。”王将军道。

“什么!”王将军的话令李双大吃一惊。

此时的李双看着眼前由男女老少组成的五千余人的大军,心情更加凝重了。

高山族作为这一带最大的部落,人数更加众多。远不是眼前这个名叫平埔族的小部落可以相比的。

宋朝时期,琉求岛上的土着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山族,一类是平埔族。

现代科考已经证实,早在两三万年前,宝岛和大陆是连为一体的,中间并没有海峡的存在。

在远古时代宝岛和大陆是连成一片的,整个宝岛更像是一个半岛的存在。

到了一万多年前,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两岸之间依然存在着一条弯曲的陆地通道可以直达对面。

这个陆地通道就如同一座“长桥”一般联通两地。

这便是远古时期着名的“东山陆桥”。从福建路的东山岛向东偏南一直蜿蜒曲折,到达琉求南部地区。

一百万年间,海平面下降超过40米的情况至少有七次之多。也就是说“陆桥”至少出现了7次!

距后世8000多年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逐渐开始上升,整个“陆桥”才彻底被海水淹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便形成了后世的这般面貌。

也就说至少在五万至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宝岛已经有人居住了。

这一批最早进入宝岛的居民,属于北京人的后裔。而这些南迁的北京人的后裔便是通过大陆架走着进入宝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