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一入淮南

天和二年的旦月,楚王杨宸被毫无征兆地收回了节制北疆四道兵马的滔天权势,困守在京师多时的护国公曹评领大将军印,出镇崇北关,都督河北道,河东道兵马。因辽王谋逆,被牵连多时的定国公府也在楚王离京之前,领到了新君之后,第一件正儿八经的美差。

邓通以定国公之尊,出镇纯阳关,领楚王旧部三营,在帝都的北面,立于连城之上,守着草原和大宁之间的这份安定。

杨智绝无轻视北奴之意,但天时如此,因为刚刚度过了一个漫长冬天的草原的确不会在大宁朝春暖花开的时候大肆出兵劫掠,毕竟马瘦毛长,和中州王朝有源源不断的草料送去军马场不同,草原的健儿们,得看着他们口中长生天的脸色,方能过活。

新年的大宁比起去岁刚刚与北奴议和,先帝驾崩奉安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浊水的河道开始准备大建,东都毁于兵戈之乱中的城池和宫室也在天子的一声诏令之下,如火如荼地大建起来。

大河南北,连城内外,新朝的煌煌气象在杨智毫不吝惜父辈积攒的家业时,开始与先帝尊黄老行“无为而治”,兼以王霸道杂之的治国之道偏离,天和一朝崇儒,制礼法,行教化,举大有为之治的时机,在群臣的声声赞扬里,似乎已经到来。

王太岳看出了杨智的急不可耐,他不明白明明可以用时间去将掌权的藩王步步肢解,去充盈国力逼迫北奴就此不再南下,去让天和一朝重修的《氏族志》为万民崇敬,不会再有世家大族之姓列于国姓之上。就连如今残破的浊水河道,也可以用十年甚至二十年去徐徐重修,为何就不能等等。

天子明明才不过二十四岁的年纪,建一番王图霸业的心思,怎么就如此迫切。

作为当朝天子潜邸之时的太子太傅,他了解自己的弟子,坐镇江南统领数万水师的吴王,坐守凉雍拥军十万的秦王,是当朝天子的心头大患。杨智在为最坏的那一刻,提前打算。

外人眼里,楚王殿下是交了兵权,失意的被打发去了江南,看看在金陵这处来日的封地之上,于何处大建王府,可王太岳和宇文杰的眼中,离京往东都后改由水路下江南的楚王殿下,所背负的,是九重禁阙之地,天子的殷殷期盼。

江南官场和士绅这些年贪墨而下的茶盐诸多税银,会是天和一朝,在同时治水,建城,整军的关键所在。

从东都改由水路半月之后,杨宸领着十余艘大船开始由数百年前的运河水道南下入淮,河道两旁,还有那个因为修建河道,二世而亡的王朝古迹,只不过多少楼台,皆已是荒草萋萋。

烟花三月,正是江南景色上佳之时,高远辽阔,碧蓝如洗的天际之下,白云悠悠,日色也尚且和煦。运河之上,水面平整如镜,四平八稳的大船上,或出自京畿或出自定南深山幽谷中不通水性亲军们,如今也并无太多不适的脸色。

轻风拂过,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也拍打在坐立船头的杨宸脸上。江南之地,天色回暖得比杨宸还有宇文雪预料得要更快一些,这是二人第一次入江南之地,也是大宁立国之后,自广武十七年齐王杨景南下赈济江南水患后,第三次有当朝亲王入江南道。

“王爷”

随着宇文雪的一声轻唤,穿着一袭白衣,因为行路多时显得瘦削而憔悴的杨宸转过了身,眸光明澈,在长安之时眼里时常带着的那份阴鸷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宇文雪走到杨宸身边,出尘如仙,宽广的长袖口,一道鲜艳的红色鎏金花纹,更是不经意让楚王妃的那份尊贵显露了许多。

两人所坐的,乃是曾经太祖皇帝为南巡所置备的御制宝船之一,可惜最终未能成行,而被刻意隐去天子的尊荣,换上的“楚”字的大船,也引得运河之上的不少人侧目。

“淮南王府遣王府长吏前来送上请帖,说是明日在庐州的逍遥津为王爷接风洗尘”

“月照逍遥津,淮南王这是要给本王一个下马威?”

杨宸自幼便因为杨羽当年仗着是楚王世子,备受广武帝的圣宠,年纪轻轻就以楚王世子身份在朝中议论国事,颇为傲气,对他们齐王府的几个兄弟从来是不屑一顾而与之不和。 所以面对杨羽这番好意,他并不打算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