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甲则由棉花压成,轻便、保暖,防护效果较差。在北方,棉甲还有良好的保暖效果,受到官兵的欢迎。
明朝边军装备较好,明盔明甲比例较高,即便是最普通的步兵,也常常着有棉甲。
根据崇祯五年兵部报告,同样在河北,石门路参将管下,有1229名官兵,配备800副铁盔铁甲;桃林口守备管下,有1528名官兵,却只有50个铁盔、100副铁甲。
原因无他,“石门路”地在今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镇,处于蓟镇长城防线前沿。桃林口同样位于蓟镇长城防线,扼守青龙河,但位置靠后,处于内线,不如石门路险要。
至于内地,盔甲装备率参差不齐,南方明军装备更差。加之气候潮湿多雨,铁甲易生锈,棉甲易吸水,南方明军很多连棉甲都没有,间或使用藤甲。
永安镇成军不久,将士披甲率较低,很多步营士卒连棉甲、藤甲都没有。
清承明制,盔甲武器多承袭自明军。清军占领区越来越大,继续征收辽饷,财政相对宽裕,军备较为精良。
穿越至今,丹初也收集到了更多的护具,臂甲自不必说,就连面甲、喉甲、腋甲都有。此次对阵清军主力,自然全都用上。
岑丹初在诸将之先,率先逼近清军战阵,相距仅剩三十步。矢如雨下,有几支箭矢打在盔甲上叮当作响,所幸并非破甲重箭。
破甲箭在近距离内可穿透明盔明甲。管他呢,死生由命,富贵在天,战场上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丹初在马上挽大梢弓,搭破甲重箭,连发数矢,接连射倒四五名清军骑兵。标兵纷纷跟进,先用弓箭御敌,接着很快与敌短兵相接。
接敌之后,不宜再用弓箭。丹初收起弓矢,挥槊杀敌,勇不可当。将官如此,标兵亦人人奋勇,争相接敌。
两军骑兵在左翼混战,队形已经混乱。清军人多势众,队形密集,已把焦琏围在中央。丹初率队在清军包围圈上撕开一道口子,前去与焦琏会合。
看见焦琏了,他满脸是血,同样使一支马槊,上下挥舞,所向莫当。
丹初十分兴奋,大喊:“爵帅,丹初来也!请速速撤回,吾为爵帅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