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不争

大道正途 天民思想 1431 字 6个月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六个古成语均包含着辩证关系。老子用此作论据,就是想从辩证的角度来引出“不争”的思想,好阐述清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曲,本意是收缩绻曲,在这里有点委屈自己的意思。全,本指保全。此处有成全自己之意。

“曲则全”原意是如同穿山甲或刺猬那些动物一样,遇到侵害时绻缩自己,就能得以保全。古人用此以表达忍一时之气免无妄之灾之意。

但老子此处用来引出“不争”的理论,则又有些“吃小亏占大便宜”的意味,故有委屈自己之意。

枉,本意指弯曲。枉则直,古人说此可能指用藤条缠绕树木却能使树木长得更直的道理吧。反正表达的意思都有相对辩证转化的道理。

洼则盈,指低洼下去才可能被水装满。

敝则新,指陈旧破败了才会得到修葺更新。

少则得,指索取得少,才容易得到。

多则惑,指欲望太多,反而使自己陷于困惑之中,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获得哪样或该从何着手。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说的是圣人因此往往抱着很简单很质朴的原则来作为整个天下的规范。

老子通过研究远古历史(主要是古代圣人之治),看到了圣人们往往都是抱朴守一的,因此他特别强调要想作为准圣人的国君,就应该坚守这一品质。

西汉初铲除诸吕后,代王刘恒(汉文帝原被封作代王)被拥立为帝而非风头很劲的齐王,就是因为代王为人质朴和顺,比较符合以张良为首的道家官僚集团的选人标准。当然,也符合除去吕氏集团后维系各权臣之间权益和谐的需要,以及顺应了当时社会需要休生养息,得宽容怀柔治理的要求。所以才成就了文景之治。

总的看来,道家的治国理念比较崇尚无为、自然,都是偏于怀柔的,因此对统治者的要求都是看重品质而相对忽略个人能力的。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一方面说的是圣人们往往因为质朴、要求得不多,他们并不会自我褒扬反而受人民共同拥戴而显得突出伟大、地位尊崇。

“自见”指自我表扬,把自己抬高突显出来。“自是”指自以为是,也有夸耀自己做得如何如何正确之意。“彰”也是表彰、显耀之意。“自伐”即自己夸耀。“自衿”是说故作矜持、故意摆出一副高冷的形象来让自己显得高高在上。“长”即尊长、长者。

另一方面老子也以此来说要通过“不争”而实现“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为掌权者谋划的策略就是个曲线实现个人利益的路子,其“无为”与“不争”是两大核心支柱!(老子特别反对执权者与民争利,认为那是最大败作,这后面还有论述。当然,此处老子才提出“不争”,包含得要广得多,包括争名、争功等在内。)

所以,老子在此就顺势得出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结论。

最后句“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即:古时候所谓的“委曲便会得以保全”这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算是老子的反复强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