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则只管催我与他继续讲《道德经》。
权当闲来无事,或又因种种心理使然(毕竟我也是有些“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嘛),我便又欣然对他讲解起《道德经》来: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知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誉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此章直译就是:道一般说来都没啥显赫之处的(无名),唯存一点:朴实!
这前面章节说过,人之守道,就要达到抱朴守一才行。乱来就是亏天下、乱天下的行径。
它虽然显得无足轻重的样子,但这世上没有啥子能够让它臣服的!即世间一切必须依道而行。背道而驰,终是自取灭亡。
统治者们(侯王)若能坚守道的原则,天下万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顺应服从(宾,宾服)他们!
其实是他们若顺应道,则天下皆顺道了。
反过来可以这样理解,往往背道而行的,就是这些王侯。或可如此想,此处老子“王侯”一词用得绝妙,极其隐晦地讽刺了春秋时诸侯逆天自大的行径。
老子以“天地阴阳二气一混合,就产生甘露,人们并没有控制命令它而它自然就分布均匀了。”这么种自然现象来说:
一直以来这社会约定而成的那些起码规则制度(即始制)就给大家定下名份及其行为权限,并颁布告知了天下的(即:“有名”),大家知晓这些制度存在,并也准备按照那样来约束自己(即“夫以将知止”)。
晓得按照那些起码的制度准则来自觉约束自己,就不会有危险了(殆,危殆也)。
可以这样说,“道”对于世间而言,其实是大家都该遵从的,一切都最终归结于遵不遵守“道”的问题上。
这好比川谷小溪支流终将纳入江海一般。
老子在此处以法制喻道,旨在重申质朴自律的重要性。即:道的本质是质朴的,它潜行于一切又支撑着一切的运转。
人之守道,也须质朴。
大家都守道,一切就会顺其自然地运行,天下就自然均衡而没有争端。
这就好比最起码的社会制度(即老子所言“始制”,自古以来几乎算约定俗成的那些社会规矩)大家都必须遵守一样。
老子这种思想,肯定源于对原始社会制度的研究,起码出发点是人各守其份,以公平为原则,自律而社会自然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