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这会儿也顺势开口笑语道:“关西世风,未以学术见称。诗书礼义,多不长于见识。诸家学说,俱可尽情播此荒土。融会贯通,必有迈于先人、启发后进的名家!此间学馆治学未久,但已经有了许多可称的成果。”
他们父子两一唱一和,将学术与事功并重,也是希望亲友们不要汲汲于权势而一股脑往官场去扎。
后三国当中,北齐的制度、律法与学术文化方面的成果都可圈可点,这显然不是晋阳勋贵们能够胜任完成的。关东世族在政治上虽然处于比较弱势的状态,但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却还是给后世留下了比较可观的遗产。
制度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弥合与认同,虽然不比军事与经济领域的成绩那么直观可见,但也是一个大一统政权所不可或缺的底蕴积累。
之前在整理江陵图书的时候,李泰便有感南朝人士太多,希望吸引一些关东人士也加入进来,让他们能够立足于南北朝分裂数百年各自发展的学术基础进行重新的融合,再次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渊源。
在场这些关东时流倒也并非人人都执着于名利,听到他们父子这么说,顿时也对学术研究生出了兴趣。诸如王松年之前抵达襄阳的时候,便是希望能够编修一部新的《魏书》以对抗北齐朝廷所力挺的魏收。
对于礼义经史的重要性,这些关东世族成员也都有着充分的认识。所以对于李泰要将他们向学术分流的想法也并不抵触,反而还有些跃跃欲试。
接下来李泰又讲起朝廷将要重设国子、太学等等教育机构,自然也都需要许多博士、学士担任教职。而且为了体现朝廷对学术和教育的重视,李泰还特意点明了诸学博士、学士等教职是真正具有实际俸禄的特殊群体,而且俸禄还不低,甚至诸科博士还拥有禄田养家。
在场众人听到这话后,顿时更加意动。他们虽然还未入仕,但也已经在关中居住了几个月的时间,也都了解到西魏的穷横本色,哪怕做官也没有常俸发放,因此心里也都不无忧愁生计何仰。
此时听到还有诸学教职这一特殊的高薪职业,那他们自然也都乐意就职。毕竟就算有再怎么高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也都得先填饱肚子再想其他。关西人寡于学术,这些教职无疑都是唐公为了关照他们生活才特意安排的!
一念及此,众人心内也都感觉热乎乎的,各自起身祝酒,态度更加的踊跃热情。
他们这么想,倒是有点会错了李泰的意。早在之前要对众宗室们釜底抽薪的时候,他就已经有改革官员俸禄制度的想法。
众所周知,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西魏官员虽然没有常俸,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只要思路够开阔,到处都是牟利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