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因为老上司张奂在党锢之争中,被针对,张奂下场不好,董卓也因此受牵连,免官回家。幸好段颎搭桥,让董卓成了袁槐的门生,仕途开始上升,干到了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郎将。
第二次是因为黄巾起义,他奉命平乱,结果打输了,被撤职。三国演义里还专门有段刘、关、张三兄弟救董卓的戏,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后来韩遂等人在凉州起兵,董卓才又被起用为中郎将。
这次复出让董卓明白,靠人不如靠己,手上有兵,什么都会有,万事莫向他人求的转变,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
此次平叛,董卓也是先败后胜,还险些被孙坚给干掉了。朝廷让司空张温代替皇甫嵩负责平叛,皇甫嵩是名将董卓还是服的,张温确实差点,董卓看不上,心里看不上行动上就怠慢,张温叫他来开会,他也磨磨唧唧,孙坚说董卓这人有问题,正好杀了祭旗,如果张温同意了,后面的故事就结束了,可惜张温还是温了些。
董卓打仗还是厉害的,利用叛军营区落下流星的机会,冲杀一阵,斩了几千人。后来张温不信任他,让他独自打先零羌,在形势不利被包围的时候,董卓想出了修拦水堤积水,自己的部队过河后,把水堤破坏拦住叛军的方法,成功摆脱了包围。
最后张温六路大军,只有董卓这一路完好无损的回来了,朝廷因此升他为前将军,封斄乡侯。
董卓的野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应该就是这次平叛。朝廷征他为少府,要把他的兵权夺了,董卓不同意,跟朝廷扯皮。朝廷又想了一招,让他当并州牧,把他从凉州支开,他的军队交给声名显赫的皇甫嵩,董卓还是不同意。
皇甫嵩也是实权派将领,各方面都压过董卓,一句话,交出兵权活,不交死。董卓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带着五千小弟往并州慢慢晃荡。为什么晃荡?他在等时机,听说灵帝马上就死了,新旧交替就是时机,他的根基还是凉州,所以到达河东后他就不走了。从这我们能看出来,董卓绝对不是莽夫,而是有着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
董卓等到了机会,灵帝死了,何进和董卓想要诛杀宦官,招董卓进京。何进何董卓,因为董卓不属于士族,袁绍也想董卓来,因为董卓是袁氏的门生。
机会就这样落在董卓头上,但光有机会不够,董卓早就想好了,不管谁拦着,这次一定要捞够好处,增加话语权,以后不能随便让人支配了。所以后来何进反悔并派种劭两次阻止董卓前进,董卓都没太搭理,把部队带到了洛阳城二十里外的夕阳亭,静观其变。
洛阳城里的滚滚浓烟,让董卓知道肯定出事了,他带着队伍就往洛阳跑。他的政治敏锐力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找到小皇帝,再不济也是个护驾之功。
当董卓从北邙山接回少帝和陈留王,返回城内时,太尉崔烈等大臣一致反对董卓带兵入城,董卓哪里肯听,一句要保护皇帝就进来了。这些个大臣仓促之中,拿他没有办法。
入城后的董卓发现,城里已经乱成一锅粥了,连个真正主事的都没有,好像自己有机会啊。他担心城内还有那么多兵马,如果稳定下来了,他带来的这些人未必能控制局面,所以想了出晚上出城、白天进城的办法,让洛阳城里的人以为他的队伍每天都在壮大,都害怕了。
这个时候,何进和他弟弟何苗都死了,他们的手下没地方去,董卓以前大气的好处就显现了,大家都说投董将军没错,这下董卓的力量是真正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