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号飞船驾驶舱内,柔和的蓝光投射在光滑的操控台上,映照出小艺的工作界面,一旁的辰楠紧紧的盯着屏幕。
小艺以其独特的人工智能语音,流畅且沉稳地播报着无人探测器的实时状态:“无人探测器已经按照预定轨迹接近目标基地,姿态稳定,各项传感器正常运作。”
辰楠眼前的电子屏幕上,也开始逐渐放大显示了一幅高分辨率合成图像——那是位于离他们飞船稍远距离的雪尘样式的地面。
上面存在着一个奇异建筑群落,形如一个巨大的半嵌入的样式。
它的外观融合了未来主义设计与坚固耐用的功能性需求,呈现出一种硬朗而神秘的气息。
基地整体呈环状布局,宛如一只巨大的机械臂环绕着一片深邃的坑洼地带,部分主体结构巧妙地利用了天然地貌,仿佛是从星球母体中生长而出。
从探测器的角度估算,基地直径至少有数公里,规模宏大,无疑曾承载过重要的航天探测任务。
随着无人探测器不断靠近,搭载的先进光学与雷达扫描仪开始工作,细致入微地透视着基地的外部防护层。
画面瞬间切换至三维重构模式,基地内部空间架构一览无遗。错综复杂的通道网络、多层次的生活区与实验室、以及核心部位的能量反应堆,一切都表明这曾是一个活动高度频繁的基地。
与此同时,生命迹象探测器经过详尽扫描后并未捕捉到任何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命信号。
那些宽敞的空间站大厅空荡寂静,曾经熙攘繁忙的场景如今只能通过想象复原。各类设备虽然历经岁月磨砺,但仍能辨认出昔日的精密与复杂,只是如今都陷入了深深的沉寂之中。
小艺冷静地分析道:“经过综合扫描结果显示,该基地内没有存活的人类或者其他生物体征。尽管设备陈旧,但很多关键设施仍保持完整,或许其中还保存着对于我们来说,极为有利的物品。”
飞船驾驶舱内,作为飞船大脑的人工智能,小艺与辰楠共享着刚才无人探测器传回的各项数据,两人相互“交谈”着,虽说是人机对话,却显得格外默契且深入。
“辰教授,依据探测器反馈的信息,该基地的规模远超我们的初步估计,其内部结构复杂,设计上体现出高度集成化与自给自足的特点。“小艺的声音在驾驶舱内回荡,语气柔和中带着一丝人工智能特有的精准与理性。
辰楠微微点头,目光依然锁定在眼前的立体投影上,一边思考一边回应:“确实如此,小艺。这座基地的设计与建设,估计就是为了维持在此科研活动人类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