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日的审核,丞相周章联合九卿多个部门计算大汉朝廷一年财政预算。
除去固定开支大汉这一年的结余也算出来了,粮食结余4000万石,钱12万金。但这其中还有2000万石粮食是要输入到敖仓当中,周章对敖仓的安全底线是1亿石粮食,不要看这数字夸张,但也只有前秦的三分之二。
但从各郡输入粮食进入敖仓,经过路上的消耗,可能只有上千万石粮食能真正进入敖仓,这个时代运输的成本太高了,高的徐凡都觉得有点不划算了。
徐凡让周章在中原再找三个交通便利之地建立粮仓储存粮食,周章想到自己想要上亿石的粮食安全底线,要是用现在的方法最起码要积累5年时间,但要是多建立几个粮仓,转移的消耗就能节省一半,那么只要三年时间,大汉就可以储备上亿石的粮食,于是就答应下来。
同时这事情也让徐凡意识到,大汉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钱庄了,要是有这样一个全国性的钱庄,大汉税赋物资就不用到处征调来去了,只有集中在几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建立粮仓就可以了,甚至在各郡县建立仓储中心,这样不但可以极快调动整个大汉的物资,还可以极大减低消耗。
就像运输粮食到敖仓,大汉自己做可能要消耗粮食的一半,分成几个粮仓来调动,耗费就会降低一半,各郡要是都有自己的粮仓的话,耗费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要。至于没有消耗,徐凡知道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有粮仓那耗子必然如影随形,这种事情是不可能避免。
大汉三年十月十一日。
万众期待的大汉科举考试开始,科举的主考官是九卿之一的孔鲋。整个长安城有上万名考生参加这次的科举考试,整个长安城的目光都被这次科举吸引。
但对大汉的高层来说,科举不过是考一些小吏而已,尤其是这次的科举考举的还是技术官员,最起码要学习一年,他们基本上用不上,所以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事。
对于来到大汉的诸侯和郡守们,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徐凡在《大汉月报写的关于大汉各郡阶级矛盾和解决方法。优先发展各郡的特色产业,行天之道,以富郡补贫郡,说了大汉的财政会向贫穷的郡县转移。
这对徐凡来说几乎是常识性东西,大汉想要快速发展,就要大搞基建,这个时代的基建,不就是驰道,修缮水道,建设码头,还有修建水渠这些东西。
而各地郡县诸侯在知道朝廷今年结余4000万石,钱12万金,即便输入敖仓2000万石,还有2000万的粮食,这样一笔粮食哪怕只能要到九牛一毛也能解决他们很多事情。
于是曹性第一个找到了徐凡道:“陛下,我上郡百姓苦呀。”
“在中原,能收获一石粮食的田地已经是下田,但在我上郡,这已经是中田了,能收获三石粮食的田地,我到现在都没有在上郡看到,上郡的地形您是不知道,千沟万壑,明明是对面的山头,不走上一天愣是走不到啊。夏天暴雨一冲什么田地都给冲走,其他季节又不给你来一滴雨,整个上郡连河流都看不到几条,不是戈壁就是荒漠。
陛下,你是知道某的,打小某就生活在水边,一天不洗澡就浑身难受。去了上郡之后,整整一年我就洗过一回澡,还是来长安之前。某一个太守生活都如此艰难,普通百姓情况就更不用说了,没有朝廷支援上郡,当地的百姓很难活下来。”
这个时代的上郡虽然比后世好一些,但对比天下其他郡县,环境的差距可能比后世还要大,他们还要面对胡人这个强大的敌人,只能说这个时代生活在边疆真是很艰难。
徐凡道:“你们上郡要依靠自己的特色来发展,首先第一点一定要多种树,你们那是黄河中上游,树木砍伐多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样不但人上郡的土地贫瘠,还容易造成下游的洪水。”
曹性苦着脸道:“树又不能吃,陛下,你这是想饿死我上郡的百姓。”
“你们田赋就不用押送到朝廷了,这些税金用来招募百姓修建坞堡抵抗胡人,朝廷再支援你们100万石粮食,用来招募百姓,植树治理沙漠,上郡的税赋不多,朕不怪伱,但植树造林少了,朝廷可是会处罚你的。”
徐凡记得好像就是从大汉开始,大河变得越来越失控,最后变成了黄河,从现在环境治理就要开始了,要不然后面两千年百姓都要吃黄河的苦。
“这点粮食虽然能改善上郡百姓的生活,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您帮我们上郡指一条发展的道路吧。”
徐凡道:“上郡雨水较少,你们发展畜牧业吧,多养牛羊,牛卖到关中做耕牛,羊也可以收割羊毛,弄个羊毛纺织业,正好你们这也是有优势的,我大汉比大漠富裕百倍,你想办法多吸纳一些胡人当百姓,到时候牛羊有了,放牧的人也有了,还少了敌人,可谓是一举多得。”
徐凡是不会担心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的,直接把这些胡人吸纳成汉人,那就不是非我族类了。
两汉还好一点,西晋那帮白痴门阀,把胡人和本国的百姓都当奴隶来看待,还想人家不造反,真当自己有血脉压制,弱不禁风也能打得过人家胡人,这些人就是五石散吃多了,把脑子给吃坏了。
只要改变生活习惯,胡人也可以成汉人,弄个青储饲料,定点养殖,这和种田有多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