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角镇于茅山以北,车马来的倒是挺多,毕竟这里往北直通镇江府,向南又能去溧阳,往来商客多半会在这条路上歇脚,所以过往者络绎不绝。
咸丰十一年,本身就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咽喉重镇的镇江府被迫开埠,镇江府的“钱码头”和无锡的“布码头”、汉口的“船码头”并称为长江的“三码头”,各种西洋银行蜂拥而至,镇江迅速成为了商贸的枢纽。
围在戏台周围的人不少,李道玄站起其中也能听到旁人的谈话。
“也多亏了这赵家老爷,俺们才能日日看到这戏。不让平日好生无聊,哪有这般乐趣。”
“唉,赵老爷好人呐。可惜好人没好报,家中怎么就出了那么一件事。”
周边人声议论,李道玄听着有些好奇。
看那台上唱戏的,算是知道这戏是丁角镇里赵家老爷请来的。
至于为什么请来,又为何要在这镇口唱,看样子唱了也不止一两日了,却是听了半天,也没听出个一二缘由。
心中虽然抱着疑惑,但他也没多纠结此事。
毕竟只是路过,这赵家的事和他没啥关系。
正欲离开,就见人群喧嚷起来。
只见众人分开,几名衙差带着一群和尚道士走来。
这群和尚道士穿的倒是有模有样,看起来有几分出家人的风范,可从他们身上,李道玄并未感觉到什么玄门气息。
他们走到戏台前,等到唱戏的唱完后,就绕着戏台敲锣诵经。
和尚排排而坐敲打木鱼念着经文,道士则是穿着道袍在台下踏罡踩斗的念着咒语。各干各的,互不打扰,外行人看来像模像样,但李道玄几眼一瞥,便觉丑态百出。
李道玄实在有些看不下去,正准备走,却见那几名衙差向他走来,看似想要盘查一番。
这些个衙差也是经验老道,知眉眼高低之人,见他俩面容稚嫩陌生,背着包袱行李,其中一人细皮嫩肉,公子模样,一看就是途径此地的外乡人,而且似乎无大人陪伴左右。
这种事很寻常,毕竟在这个时代,无论伱去哪里都是需要路引的。特别是跨城市远行,没有路引别人都不让你进去。这也诞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现象,比如伪造路引或者贿赂盘查的衙役官差。
反正对应政策总有对应办法,到了如今年岁。各地方对检查路引的力度逐渐缩小,也是因为清廷对全国各地的掌控慢慢变弱的原因。少了盘查力度,出行的人就是更多。所以这一时期,也算是晚清商业飞速发展的时期。
不过这东西终归是存在,衙役官差们也多拿这事收外快。你若是有路引,他们会收些钱放过你。你若是无路引,那就得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