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你得跟艺谋学习

两人回到内院,就见小冬冬正扒着法国梧桐的树干往上爬,已经爬上去有一米多高了。

“下来!”

林朝阳喊了一嗓子,小冬冬扭头看了一眼老父亲,嘿嘿嘿的得意笑了起来,却丝毫没有下树的打算。

林朝阳也不着急,接着说道:“我给你告诉你妈!”

此话一出,小冬冬立刻从树上出溜下来,跑过来抱住了林朝阳的大腿,撒娇卖萌。

章艺谋看着父子俩的相处,不禁感觉可乐。

林朝阳跟章艺谋聊了几句,就听见院外有人在喊他,便拎着小冬冬走了出去。

原来是有从日本寄来的国际挂号信。

林朝阳打开一看,还是北村美裕寄来的,形式跟上回的差不多。

先是跟林朝阳汇报了一下《闯关东》这几个月的销量,又翻译了不少专业评论家和热心读者的评价。

不过这次不同的地方是,北村美裕在信中提到了版税结算的事。

《闯关东》是今年1月在日本上架的,上架首月便卖出了9000册,之后口碑不断发酵,销量一路稳中有升。

到上个月,也就是6月份,单月销量已经来到了1.45万册,半年来的累计销量也已经达到了7.18万册。

《闯关东》在日本国内的定价为3600日圆,按照林朝阳与河出书房签订的版税合同,他这次的版税超过了2060万日圆。

自从去年广场协议签订以来,日圆疯狂升值,如今美日货币汇率已经从去年的1:210左右狂升至1:170。

国际大事跟林朝阳关系不大,不过日圆升值确实给他带来了点好处。

原本这些版税也就10万美元左右,现在直接变成了12万多,版税相当于无形之中涨了一大截。

也许是因为《闯关东》初入日本图书市场,销量表现不错,在信的末尾北村美裕提到他们河出书房希望能够跟林朝阳加强合作,继续引进出版林朝阳的作品。

林朝阳看完了信后给北村美裕回了封信,原则上同意了河出书房的想法,但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闯关东》出版时不讲条件是因为作品首次在日本出版,现在既然小说上架后表现不错,自然要提高点待遇。

又过了几天,谟言提着行李从山东老家回到了燕京,按照陶玉书给他的地址找到了小六部口胡同。

两天前,他在山东老家接到了陶玉书辗转从燕京打来的电话,说想把他的《红高粱》改编成电影,让他有时间尽快回燕京一趟。

得到这个消息,尽管有些不敢相信,但谟言还是告别了家人,急忙踏上回京的火车。

之所以说是“回京”,是因为他在半个月之前刚刚从燕京离开。

自从那年被陶玉书从众多业余创作者中拣拔出来之后,谟言的创作生涯便展开了新的天地。

陆续在《莲池》《花山》《小说月报》《人民文学》等诸多杂志上发表了多部小说。

1984年,他得知了军艺刚刚组建了文学系,正在招生,几经周折顺利的成为了军艺中文系的学生。

如今已经在军艺学习了两年时间,7月份学校放暑假,他才回了山东老家。

见到陶玉书后,谟言感觉分外亲切,跟她讲起了这几年的境遇。

“当时我去军艺时间晚了,报名已经截止。

多亏了徐老师看到我的名字有点印象,问我是不是写《民间音乐》的那个谟言。

我说是,他说之前看过朝阳老师点评《民间音乐》的那篇札记,对我有点印象,这才破格准许我报名。”

说到军艺的入学经历时,谟言满脸感激之色,陶玉书没想到林朝阳当年小小的举动竟然会影响谟言的人生,但还是说道:

“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红高粱》发表之后反响这么好,充分说明了你这几年一直在进步。”

两人叙了叙旧之后,陶玉书带着谟言来到了西院,想让他见见章艺谋。

冯济才来了燕京之后,沉寂了有几天的西院重新热闹了起来,今天院里来了好几位客人。

陶玉书给谟言和章艺谋互相引荐了一下,又给谟言介绍了一下电影的情况,最后提到了稿费单问题。

“艺谋是《红高粱》的导演,导演报酬是5000块钱。

谟言你的版权使用费是2000块钱,另外剧本改编的稿费是4000块钱,你能写剧本吗?”

章艺谋和谟言听着陶玉书的话都很惊喜,两人之前都没跟陶玉书谈过报酬的问题,没有想到她竟然如此大方。

章艺谋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是领工资的,外出拍戏每天会有补助,一个月也就100多块钱。

谟言能比章艺谋好点,他现在是带薪上学,部队给他开工资,他自己每年还能赚几百块钱的稿费。

谟言很想把剧本改编稿费也揣进自己兜里,但他压根没有写剧本的经验,这钱拿的十分没有底气。

“陶老师,写剧本我恐怕不行。”谟言迟疑着说。

“你是原著作者,是这部小说的创造者,要对自己有信心。”陶玉书劝道。

两人正说着话,另一边的郑万龙笑着问道:“玉书,怎么不让你们家朝阳写?”

“朝阳正在写新小说。”陶玉书解释了一句。

“那简单!”李拓将身旁的陈剑雨推了出来,“剑雨剧本写的不错,让他跟谟言配合,肯定错不了。”

谟言有想法,有文笔,缺少的就是写剧本的经验,陈剑雨恰好能弥补他这个缺点,陶玉书觉得这倒是个办法。

她又征询了一下谟言和陈剑雨的意见,两人也挺高兴,有陈剑雨的帮助,谟言有了信心。

而陈剑雨呢,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赚点外快。

4000块钱平分就是每人2000块钱,比他一年的工资还高。

两人高高兴兴的接下了差事,听说他们要写剧本,李拓一帮人也给出谋划策,聊的热火朝天。

陶玉书看着这样的场面,欣慰的退出了西院。

过了几天,陈凯戈带着《孩子王》的剧本来到了林朝阳家。

《孩子王》的剧本是他找了中戏的老师陈迈平一起写的,两人联合署名,陈凯戈对剧本信心满满。

等林朝阳看完了剧本,却对他说:“凯戈啊,当导演嘛,跟编剧交流自己的想法是可以的,但亲自上手写剧本就没必要了。在这一点上,你得跟艺谋学习。”

陈凯戈初听没理解林朝阳的话,旋即明白过来。

林叔儿这是嫌弃他剧本写的差。

“不是,林叔儿,你听我说,我这剧本……你看这场戏,我是打算这么拍的……这个镜头的意象……这句台词它有三层含义……”

陈凯戈意图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林朝阳,可惜他碰上的深知他劣根性的林朝阳。

他说了半天,林朝阳最后只说了一句话,“你拍电影,最终是要给观众看的。哪怕是作者电影,也需要观众。”

意识到自己是在白费心机之后,陈凯戈心中不忿起来。

刚才林叔儿拿他跟章艺谋比,这有可比性吗?

你以为他章艺谋不想写剧本吗?他是没这个才华。

“想什么呢?”林朝阳问。

回过神来,陈凯戈说道:“没什么。”

林朝阳指点道:“阿诚的原著故事性不错,既然你看上了这部作品,这一点应该保留。剧本的节奏要加快一点,无意义的台词和空镜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