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巨伯无罪释放,而且还调回京师任职,升官了?
在场的诸位大臣都是面面相觑。
他们一开始想着,皇上能够让叶巨伯出狱看病,不至于病死在狱中就已经很好了,没想到朱元璋直接无罪释放,甚至还升官了。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要知道,叶巨伯犯的可以是挑拨皇家骨肉亲情之大罪,这可是皇上最忌讳的。
皇上这一次如此宽宏大度,可不像他以前的作风啊。
究竟发生了什么?
即使在场的都是经年老臣,见得多,经历也多,但没有人想得通其中缘由。
但以刘基和宋濂为首浙东党,却是喜上眉梢。
“皇上英明!”
刘基带头高呼,深深一拜。
传皇上口谕的曹公公走后,刘基从地上起来,看向李善长,道:“李相,刚刚是谁说祸已从口出,凶多吉少来着?殊不知,皇上比咱们都看得宽,看得远。”
“是啊。”
李善长皮笑肉不笑,朝奉天殿一拱手,道:“皇上英明,咱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言罢。
李善长便转身离去,胡惟庸连忙跟上……
……
栖霞山行宫。
朱元璋安顿好朱标之后,便回到房间看起书来。
看的自然是从书店里刚刚换来的《明史》。
在书店的时候,他刚刚才看完太祖卷,就已经心绪起伏如惊涛骇浪,再看到恭闵帝卷,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时候,便已经破防了。
他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等着他,但这一次,他已经尽可能的做好心理准备了。
但当翻开这本厚厚的《明史》的时候,他的心还是忍不住一阵狂跳。
这可是他整个大明的历史啊。
摩挲了一会这本《明史》的封面,朱元璋缓缓翻开,开始看了起来。
其他的先不看。
他就看大明的每一代帝王的本纪。
成祖本纪。
也就是朱棣的传记。
朱棣竟然能够和他一样庙号称祖,这是他有点想不到的,但当他看进去之后,他发现他的这个四儿子,确实没有让他失望。
营建北平紫禁城,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
五次亲征北方,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第河、库页岛等地,扞卫了领土的完整;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等等。
甚至,他还派郑和下西洋,将大明的国威宣扬到了许多国家与地区。
“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
朱元璋想起了他对朱棣的评价,老四果然没有令他失望。
最后老四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路上。
没能让儿孙送终,但朱元璋并没有为老四惋惜,只觉得悲壮。
老四虽然不是开国之主,但也绝非守成之君,但他的开拓精神,造就了他具有开国君主的气质。
老四称祖,确实有他值得称道之处。
虽然老四的皇位是谋反而得,但他绝对算是一位了不得的君主。
朱元璋看罢,也算是老怀欣慰。
虽然说他最看好的朱标英年早逝,他自己选的继承人朱允炆难堪大任,但是,老四却接过了他的衣钵,并没有让大明衰落下去,反而将大明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朱棣之后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
朱高炽是一个胖子,看似平庸,实则大智若愚,虽然在位不到一年,但是他在朱棣在位期间,其实已经开始监国,施行了很多仁政。
朱高炽之于朱棣,实则有些像朱标之于他自己,父辈锐意进取,后辈仁义守成。
朱高炽也为之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仁宣之治,指的便是朱棣之后,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开启的盛世。
此时的大明,历经五帝,仍旧欣欣向荣。
朱元璋看到这里,心情自然是畅快,但同时也很疑惑,大明究竟是怎么亡的?
接下来,果然风云突变。
当朱元璋看到土木堡之变时,胸口忍不住一阵起伏。
一口老血差点儿没忍住喷了出来。
明英宗朱祁镇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在王振的怂恿下率军亲征,五十万大军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几近全军覆没,随从出征的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堃、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了铭、王永和等五十多名朝廷重臣战死,骡马二十余万,并大批量的衣甲器械辎重尽为敌方所得。
而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也被敌方所俘虏,沦为阶下囚。
“呼——”
“呼——”
朱元璋喘着粗气,看得再一次破防了。
明明大明刚刚经历了仁宣之治,处在欣欣向荣的局面,可是现在仿佛一夜之间,形势突然就急转直下。
你说你没有能力,就好好守成就行了,还学人家御驾亲征?
“昏聩之君!”
朱元璋破口大骂的同时,也想起了朱辰的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要是世袭,就不可能保证代代明君。
大明到了第六代皇帝,便出现了昏君。
而一个昏君,足以毁掉一切。
还有一点是引起朱元璋注意的,那就是到了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就开始有宦官起势的苗头,教宦官识字,帮忙处理政务等,没想到一代人之后,便开始出现宦官掌权,甚至主导朝局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