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痛心疾首,气得大腿都拍红了。
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位的六年间,阉党专政,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山东郓城一带爆发了徐鸿儒起义,各地的兵变也不断发生,大明似乎要开始进入风雨飘摇的年代了。
好在……
大明终于迎来了一位勤勉的皇帝。
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即刻以雷霆手段铲除了以权宦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大明王朝的“中兴”。
大明只有两位皇帝能够自始至终坚持早朝,一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位便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朱元璋以为,朱由检会给大明带来新的生机。
但是他越往下看,就越觉得心慌。
崇祯四年,明军在辽西的最前沿——大凌河城陷落,孙承宗引咎去职。
接下来吴桥兵变。
兵变到崇祯六年才平息,但孔有德、耿仲明等成功突围,投奔皇太极,不仅引后金兵攻陷旅顺,更将红夷大炮的技术传到后金,后金由此开发出汉人炮兵与满蒙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战术,使明军作战更加吃力。
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正式建立了一个与明朝分庭抗礼的政权。随即他又派兵入塞大掠京畿,称丙子之变。
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在九月掠夺了十八万人畜后出塞,途中还留下“各官免送”的羞辱性木牌。
崇祯十一年,皇太极第五次发兵入塞,京畿告急,是为戊寅之变。朱由检急调洪承畴、孙传庭入援,然而依然拿清军无可奈何。清军长驱直入山东腹地,攻陷五十八座城池、俘虏四十六万人畜……
……
外有强敌,内里却仍旧灾患不断。
河南地区自崇祯以来“竟无乐岁,旱蝗相继,灾异频仍”,崇祯十四年更是发生“大饥疫”,到六月“死者无算”。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饥民加入李自成的队伍,使其不断壮大,开始被称为“闯王”。
内外交困,大明的局势似乎要滑向失控的边缘。
朱元璋心头狂跳,因为他嗅到了一丝亡国的气息。
果不其然。
随着内外两线战事的大溃败,明朝覆亡之象显现,朝野人心亦日渐离散。
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检照例到皇极殿接受朝贺,而文班只有内阁首辅周延儒一人,武班只有一名勋臣。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检到皇极殿接受朝贺之际,发现只有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在场。
此时的大明,强敌环伺,但却要人没人,要钱没钱。
看到这里的朱元璋心如死灰。
他知道,他一手创建起来的大明,要亡了。
但是崇祯并没有甘心。
“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以决一战,即身死沙场,亦所不顾,但死不瞑目。”
“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内外文武诸臣误我!误我!”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一声声不甘的呐喊,看得朱元璋感同身受,心如刀割。
大明是他一手创建的,且不论崇祯皇帝的才能如何,他的心气就已经让朱元璋泪目了。
虽然崇祯似乎亡国之君,但他不怪崇祯,因为崇祯真的已经尽力了。
朱棣天子守国门,崇祯君主死社稷。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
而大明也在风雨飘摇中走向了灭亡……
……
看完大明一共十六位皇帝的本纪,朱元璋仿佛经历了一个王朝从开国到强盛,再到下坡,再到中兴,再到挣扎,再到中兴,最终灭亡的过程,其中充斥了多少人的悲欢离合,起起伏伏,让朱元璋有一种沉重而又苍凉的感觉。
身为局中人,朱元璋更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历史的走向,而历史的走向往往比预料的更加曲折和不可思议。
谁能想到老四会登上皇位?
谁能想到前脚励精图治,后脚就几十年不上朝?
谁能想到,最勤勉的皇帝,却是亡国之君?
大明王朝传位十六帝,代代都足够的传奇。
有明一朝,没有愚蠢的皇帝,但却是一个个或多或少都有些小毛病,或者犯一些错误。
似乎一人一个小毛病,一个一点小错误,大明却最终积重难返,滑向深渊。
夜已深,但朱元璋却久久无眠,掩卷长思。
为什么会这样?
看完大明的历史,朱元璋却反而有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他发现,即使现在知道了一切的结果,似乎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
朱标英年早逝,把朱标救了,朱标也许会开启一代盛世。
但是朱标的继承者,诸如朱允炆一类的,不见得有朱棣优秀。
而且后面的继承者,也不见得就一定比原来历史轨迹的历代皇帝优秀。
传位十六帝,大明的昏君其实不算多,但是大明却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
谁又能保证传朱标一脉,就一定比朱棣一脉优秀?
就算自己留下各种祖训,那也没有用,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他的封王戍边之策,仅仅是在他死后不到一年,就已经被破坏殆尽。
怎么办?
知道了一切的过程与结果,自己却似乎无能为力。
这才是最痛苦的。
那种无力感,让朱元璋辗转反侧,一夜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