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楚王

征兵令 北极星不冷 3007 字 10天前

“歇今日应邀而来,乃是与各位诗友探讨诗理格调,各位皆是诗歌大家,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不吝赐教。”

“春申君哪里话,远道赴约,寒轩蓬荜生辉,岂有如此谦逊言辞。小生乃齐人田从,拜学稷下学宫,对诗歌略有研读,久闻春申君乃楚国文学一帜,特来请教。”一白衣书生起身一拜,“楚辞,源于楚人芈原所创体裁,其《离骚》、《湘夫人》等大作皆已拜读,堪称楚辞典范,然何故不被录入《诗》中,而流散民间,实为楚辞之作难登大雅之堂乎?”

“《诗》成于周朝中期,收录各地民歌民谣,后经孔子整理,留世三百首。‘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而屈夫子之佳作皆为后世后作,是故未及录选。然通观《诗》之着作,歇以为其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现实主义的具体代表。而楚辞中多为浪漫主义的诗篇,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我大楚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思想感情。《诗》典雅,楚辞烂漫。情感表达更是各有迥异,《诗》文句短小,四五言中就包含了爱、恨、忧的情绪。感情含蓄;细细品味,方得隽永之意。《离骚》忧国,《九辩》忧己;楚辞篇章中不乏直抒胸臆的句子,咏叹出作者的情怀。初读屈夫子的诗词,便觉悲怆之气扑面而来。田先生说是登不得大雅之堂,歇不以为然,反倒是认为楚辞延续诗之风骨,却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春申君知来者不善,据理力争道,田从再拜,哑口退回席位。

“楚辞诗作多鬼神虚幻之言,敢问春申君何故漫无边际,虚无缥缈。”黄衣少年问道。

“寄情于景,寄心于物,缅怀于古,感叹于今。创作便是一个自由发挥且不受拘束的领域,诗辞取自民间,亦是回归民间,鬼怪神仙皆属未知,便是人们寄托情怀之载物,承载之物可虚可实,可真可假,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挚,核心理念正确就做够了,《云中君》也好,《东皇太一》也罢,种种作品不就是在表达作者之内心理念,若是足下只看到了鬼怪神仙,而读不成作者的真实意图,歇劝足下回去好好研读研读,以免再是贻笑大方。”黄歇饮了口茶,见黄衣少年灰溜溜的退下,心里满是欢喜,继续发问,“各位学子还有需要问的吗?”

“敢问春申君可信世有鬼神?”角落传来一问。

“信则有,不信则无,歇半信半疑。”

“还请春申君解之。”

“《礼记》载曰: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此为儒家之言;《墨子明鬼》将鬼分为:天鬼、山水鬼和人鬼,天鬼即天神,山水鬼为自然之鬼,人鬼则是人死灵魂。此为墨家之言。市井多有传闻鬼神之故事,歇不一一列举,此乃民间之言。众人皆信之即为大道,歇亦为俗人,亦是信服。然歇枉活三十载,未能见过鬼神,是故不信也。”

“哈哈,既然春申君不信鬼神,那便是求真务实之人,然兴兵伐秦是否太过不理智,难不成信鬼神保佑乎?”忽门外传来笑声,众人目光所至,只见秦相范睢一瘸一拐进了大堂。春申君黄歇自感躲是躲不出去,笑着站起身迎上前去,“不知应侯驾到,实在照顾不周,照顾不周啊。”

“春申君好雅兴,躲在这文雅之地谈书论道,睢好生羡慕也。”

“应侯言重了,折煞黄歇也。”

“可否借一步说话。”范睢笑答。

黄歇与范睢来到一间偏房,两人相对而坐。

“春申君何故避而不见?”

“应侯之事,歇自知办不到,实属难为情也,是故无颜见之。”

“睢还未提及,如何令春申君烦恼,其实此次访楚,睢只希望能够见楚王一面,至于成与不成,与春申君毫不牵扯。”

“应侯啊,我王三令五申不让歇见秦使,又如何会见您呢,此番连赵攻秦之策,我王已下定决心,只怕应侯要空手而归了。”

“春申君,楚王不让你见我,这不是也见了吗,范睢见到楚王自有游说言辞,还望春申君能够助我一臂之力,见到楚王即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既然应侯如此挚诚,歇便试上一试,见与不见,皆看天时也。”

“有劳了。”

第二天,李园风风火火的跑到驿馆,告诉范睢称春申君百般觐见楚王,这才说服楚王明日见他,但明确表示伐秦心意,让他知难而退。范睢笑了笑,塞了两锭金子送走李园,便开始准备如何说服楚王。

楚王宫,少了些大气恢宏,多了些金碧奢华。在太监的带领下,范睢也无暇欣赏左右楚宫风光,紧紧跟随着,与以往不同,从进门开始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守卫及宫女看他的眼神不再是蔓延崇拜敬仰,而是瞥一眼小声议论。接下来的一幕证实了范睢的担忧:楚王的政事厅前,正烧着一口青铜大鼎,浓浓的黑烟分不清是鼎下的燃烧物产生的还是鼎内滚油挥发的,油泡是不是从油鼎飞溅出来,一丈之内不敢有人靠近。两排威武气派的刀斧手站在门前,瞪着铜铃一般的血瞳大眼望着他。范睢心里咯噔一下,楚王这是要动真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