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道理来说,既然明知打不过?不更应该投入更多的兵力想办法打赢才对吗?怎么会还抽调近四分之一的战力藏起来呢?那不更打不过吗?
自相矛盾?
不,白起显然是听懂了赵括说的是什么。
因为打不过,即便加上那十万大军也打不过,那倒不如将一部分兵力藏起来,能少死一些是一些,总好过全军覆没的吧。
可这又带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明知打不过,赵括为何还要来打?
只是这个问题,白起并没有问。因为白起自己已经知道了答案——没有办法,不来不行。而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功劳要归功于白起自己以及秦国。
若不是秦国的暗探与间谍没日没夜地散播所谓的“秦畏者,马服子”的言论,也不会激起赵国邯郸城里汹汹的民意,甚至赵国的朝廷也根本不会想到要让赵括来顶这个雷。
可以说当时的赵国,上至赵王,下至黎民百姓,不论是出于想要赵括顶雷的想法,还是真的看好赵括的能力,几乎有一个算一个都想要赵括出山力挽狂澜。甚至到了马服君赵奢的旧部,许历都来劝说的地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赵括即便是知道自己此去必败无疑,又能有什么选择?
历史的浪花中,当日的赵括,显然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颗沙砾而已,不肯上岸,那就会被踩入河床的底部,永世不得翻身。
想及此处,白起不由得觉得也有些对不起赵括,刚想举起酒爵敬赵括一爵,可忽然又想到,自己才是受害者啊!要不是有赵括插这一手,自己岂会在此“赏月”?
“害人者,终害己也。”白起不由得自嘲道。
赵括也适时地举起了酒爵,与白起停在半空的酒爵微微一碰,道:“你我皆是这滚滚红尘中人,身不由己那是常事,所能做的无非是无愧于心罢了。”
说着,一仰脖,又是一爵黄酒落了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