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意已决后继坚行(1)

乾心论道 客笑而还 1208 字 5天前

晋山南麓,须水在这里,自西北向东南,忽而折向西南的河道,与晋山之间形成了一条狭长滩涂。

此地是唯一无需渡过诸多须水支流,就能勾连南北的通道,但又因为狭窄而只能行军,不能成阵。

于是,自中古末期真正的大修士们逐渐消失,各方纷争中由寻常人组建的军队得以展现力量,此处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近古的晋山之战,据记载,前后共有二十余万人葬身此间。

再之后,前汉立国,为争夺进入元州道的路上要道,汲郡之战又在晋山、须水之间展开,数万人倒在晋山南麓的这条狭长滩涂之中。

后汉时,在附近耕种的农夫,都还时常会在土地里翻捡到白骨。

这片滩涂,则是此地的禁忌一般,寻常百姓宁可不辞辛苦,通过桥梁、船只一次次穿渡须水支流,也不肯穿行滩涂。

但恐惧累累白骨的人中,绝不会包含大修士。

哪怕因为临近水面,早、晚时分,滩涂附近常有雾气升腾,令人难免联想到长眠于此的众多魂灵。

此时此刻,白茫茫的一片薄雾中,便有两个自北向南,缓缓行来的修士。

只见这两人走到一株离着河岸丈许处的老槐下,止住了脚步。

槐树愈老,虬枝愈怪。

那蜿蜒成荫的老槐下,一块硕大的苍白石盘,倒卧着,不知是何年何月被遗弃于此。

两名修士中,一人披头散发,一人背负长刀。

披头散发那人忽而跳上石盘坐倒,自腰间抽出一支短竹模样的器物。

细细看时,原来是一只篪。

将篪端至唇边,顷刻间,一支清寒曲调,穿透薄雾,浸入人心。

背刀之人驻足听有片刻,好似陶醉其中。

忽然,那人将刀一把抽出。

“铮铮!”

屈指弹刀。

吹篪修士挑起眉来。

但听“铮铮”声中,豪迈略带嘶哑的嗓音唱响。

“须水河畔旧战场,白骨枕着锈刀枪。凛风无能吹寒彻,行人胸中好凄凉~诶嘿哟诶……”【1】

歌声、篪声相继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