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你仔细说说呢?”冉祸和冉萤对视一眼饶有兴趣的问道。
大禹是古史传说记载中黄帝与嫘祖的后裔,也是上古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奠基人。
根据汉唐文献记载,大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石纽山,该地即今天的岷江上游汶川县域北部羌族聚居区。
大禹在先秦时期被视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暨最高巫师,后世道教巫师端公和羌族巫师释比皆奉大禹为始祖。
岷江上游地区在先秦时期为古蜀人支系建立的冉駹(尨)古国所在地。
冉駹的巫师在商代为商王重要的巫师贞人。
古蜀人的巫文化与冉駹属同一巫文化体系,并以岷山为天庭圣山。
羌族与古冉駹人具有重要渊源关系,并且至今盛行以天神、山神和家神信仰为中心的巫文化。
岷江上游地区不仅是古蜀人发祥地,也是冉駹古国的核心区,羌族在这一地区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老巫文化。
冉駹最早见于甲骨文,在甲骨卜辞,冉黾(駹)或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或作为两个不同的实体分别出现。其位置大约在甘南一带。
到了西汉,冉駹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被称作厓駹,“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厓駹最大。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或土着,或迁徙”的意思,大概是他们有人农耕,有人游牧。
关于冉駹人的生活方式,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冉駹人“冬则避寒入蜀,庸赁自食,夏则避暑反落,岁以为常”。庸赁即受雇而为人劳作。
关于冉駹人的居室,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冉駹夷“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即碉堡。
在宗教观念方面,古代冉駹人有着崇尚白石的传统。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古代四川盆地居民将冉駹人群称之为“白石子”。
在葬俗方面,《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称,冉駹人群“死则烧其尸”,这是一种与石棺葬完全不同的葬俗。真相其实是,东汉之前,冉駹人群普遍实行石棺葬,之后冉駹人开始流行火葬。
冉族,是分布在我国古蜀地区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着(土着)民族。从夏商时期至五代十国末期,冉族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和甘肃、陕西南部地区。最主要的族群生活区域在今四川都江堰、汶川、小金、理县、金川、茂县、黑水和松潘等藏、羌、駹汇集地的岷江上游地区,与蜀南区僚人、彝人交界。曾建立过冉族部落国、冉国、冉邦国等古蜀政权,为“六夷、七羌、九氐”中九氐之首。冉族部落国对先秦以前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与同期部落国駹国并称古蜀文明古国之一。冉族主要代表人物蚕丛氏,是古蜀国第一位建国国君。在五代十国之后,冉族大规模的部落战争和中原王朝的入侵,一部分退守岷江河谷深处,与羌、藏民族混居融合,一部分归顺汉族,被用于镇守城市边防,渐渐融合于汉民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