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为冉

小主,

以先秦神话本《山海经》所提氐人国来确定,冉族部落国至少出现在夏商时期,或更早的华夏部落炎黄时代。

以现在的历史正史书籍来看,冉族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代。《后汉书·冉駹夷传》记载:“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至地节三年,夷人以立郡赋重,宣帝乃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冉、駹的中心位置,在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一带。

冉族所建冉族部落国、冉国、冉邦国先后与藏、僚等部落国长期发生部落战争,与駹、羌等部落国为同盟部落国。后被中原帝制国肢解,纳入镇守蜀汉西部疆土,成为历代王朝驻守蜀西地区的主要汉化军力。

冉族在历史上的主要聚集地在今四川西部山区,以汶川至若尔盖遍区和岷江河流域一带,是秦朝多个少数民族中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整体划入西域氐人国国内部落小国。经历史数千年演变,今天的冉族人已经汉化,成为汉人中的一个特定分支,主要分布在今四川都江堰、彭州、温江、大邑、邛崃、崇州、蒲江、新津和双流一带。在这些地区,还能找到很多相同的语言,相同的生活习惯和相同的思维方式。

冉族之名是汉语的称呼,冉语中的冉为“冄”,同冉之意。冉族人本意为住山望水,远在天边的一类人。现代冉族人后裔对“冉”字读音大致为:汶川接近“让”,都江堰及彭州接近“嚷”,邛崃及周边接近“热”,带卷舌音。

冉族是我国最早发现和从事农耕的民族之一,为我国西部地区原始部落国或夷人族群中分离出来的一支农耕群,在农耕文明体系中率先发展强大。他们的农耕特征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和驯化三大类别。冉族人还是我国最早人工建造固定居所的民族,与其它大多数流动民族不同,冉族人喜好定居,筑居房屋称为邛茏,一改流动民族的依山而住,依洞而息的特点,成为古蜀国人建筑史上的代表民族。

冉族最早的部落国都城设在今四川阿坝州境内川主寺一带,最后一个部落国都城设在今邛崃冉义镇一带或斜江河流域东北岸地区。川主寺北及博巴民族,易攻易守,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冉义南及僚、彝、藏民族,以斜江河为分界,成为与古僚人对抗的战略重镇,后列入吐蕃与汉唐前王朝的分界重镇。冉义作为古蜀国的战略守城,用于抗击外族入侵,为唐朝以前的王朝不可替代的边防城池,为古临邛地区最早的部落国城池雏形地,甚至很可能是临邛古城的原址。

先秦至唐代,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唐代汉化之后,语言保留了部分,但也算是汉化土语,关于文字,几乎绝迹,只在今四川西部地区古遗迹上还能找到一部分文字。冉语不备具有汉语的特性,是属于变音语系中的一种。在长期的汉化下,冉族语言只保留了音阶上的一些语调,这在四川以成都为中心的偏西部县市十分明显。现代多数人将这种发音归入邛族语言类别,在主要语种分支上,隶属北方普通话语系。

最早期的冉族语言,可以从历史资料中找到一些线索,他们习惯将自然界的声音用于生活交流,以至于这些发音一直保存至今,为成都西边地区人广为使用。

《后汉书冉夷传》记载冉、駹“其王侯颇知文书”,《魏略西戎传》说氐人“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南史武兴国传》也载氐人“知书疏”,而《北史宕昌羌传》和《党项传》则均言羌“无文字”。由此语言分类亦知冉、駹归为为氐人大类。

考古学上,岷江上游石棺葬为氐人墓葬,实即冉、駹的文化遗存。

冉族人的服饰以条色为主,不同于彝、藏、羌等民族的花格为主。条色服又称条形服,即无论色彩如何,都尽可能地制成一条色从左到右全色,或从上到下全色。据《中国服装史》的介绍来看,推定川西平原地区人喜用青蓝布着装。以古籍《山海经》所描绘推定,氐人国人的图服为单一色彩,不爱裸身,这应为冉族人的基本外貌。以丝织为主要服饰物品,在古丝绒史上,青色为白丝着色最快的一种。

据《方言》载:古蜀语“梁益之间凡物之小者谓之私,小或曰纤,缯帛之细者谓之纤”。这与《山海经》西山部分提到蚕桑文化应有有一定的联系。《山海经》中出现了4个“丝”字,出现“桑”字32次,可见桑蚕与丝与古蜀人的农耕代表冉族人具有密切的关系。《山海经·中次十一》载:“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叶,名曰帝女之桑”。《山海经·海外北经》又曰:“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不仅有“桑、蚕、丝、帛”等字,而且从桑、从蚕、从丝的字多达105个,这充分说明在商代以前,已经有丝制品,自然有由绸帛制成的衣服。据杨益宪考证,“Seres”指的是古代蜀国。蜀国的“蚕丝”,在远古外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中华”之象征。公元前3世纪成书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已经有支那和支那人的记载;史诗《摩诃婆罗多》巻2《大会篇》中也说到东辉国“福授”的军队是由辉煌如金的支那人和基拉塔人组成的,在《政事论》中,印度人还提到了印度与支那间的丝贸易。因而在印度史籍中一再出现由丝得名的国家“Cina”,而公元4世纪印度《佛说灌顶经》中云:“阎浮界内有震旦国”,称呼中国的名字ChinaStnana,音译为“震旦”,意为东方的雷声与太阳,但晚于“Cina”之称谓7个世纪。因此,学者刘兴诗认为:那个由丝而得名的国家“Cina”就是指的古蜀国。而古蜀国中以农耕为首的冉族,更是“Cina”的唯一承载人类。

冉族人的建筑主选石木结构,尤以石建为主。据《后汉书·冉駹夷传》记载:“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数十丈,为邛笼。”,这说明三个问题,一为冉族人用石建房屋,是非常普遍而常见的。二为冉族建筑房屋比较高,这与《华阳国志·蜀志》载:“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对古冉族人最后一个部落国高度吻合。第三,羌人本不作室,在与冉族人交往中或战斗,将冉族人原有的建筑风格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