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太原兵工厂(二)

在阎锡山到来后,李志坚跟在阎锡山的后面,张恺负责讲解,张恺是一个兵工专家,他自己研制的“恺字炸药”是硝铵炸药,质量好成本低廉,解决了晋绥军的大需求。

在抗战爆发之后,太原兵工厂的规模又进行了扩大,但是为了防空,很多部件的生产都分散到了太原城西的分厂内,在太原城内的主兵工厂内主要是负责整件的组装生产。

张恺带着阎锡山等一众人首先看了火炮工厂,现在火炮厂可以生产从75毫米到150毫米的数种火炮。

晋造二四式150毫米口径重型榴弹炮,是基于克虏伯150毫米榴弹炮的基础上仿制而来,之前生产了八门都布置在了忻口炮兵要塞中。

到现在为止产量也不高,主要是炮钢要求太高,只能依靠进口。在德国禁止特种钢出口后,转向英国和美国来购买,不过可以购买到的量也不大,且在向山西运输不便,只能进行小规模生产,一年也就几门的产量。

晋造二六式105毫米榴弹炮,是将原一六式105山炮改造而来,虽然太原兵工厂生产的炮钢的质量仍然无法和克虏伯公司相比,但是使用进口美国、德国的部分设备,自己也进行了研制改进,现在自己生产的炮钢的强度和韧性对比以前已经是天壤之别,所以有能力扩充炮管的长度,寿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原先的炮管长还不及一米,射程短且精度也不行,改进后的二六式榴弹炮的炮管达到了20倍径,使得射程超过了十公里,火炮的射击精度也提高很多,性能已经与日本九一式榴弹炮的性能相仿。

不过由于重量增加不少,不再适合当做山炮来使用,但是对于在要塞防守中使用还是非常合适的。

在缴获日军的九二式加农炮之后,原本想仿制日式九二式加农炮,但是四米以上的火炮身管,对炮钢的要求更高,太原兵工厂的炮钢还无法达到要求,只能是将借鉴到的技术都应用到了二六式105毫米榴弹炮上。

太原兵工厂原先还生产了一批晋造一八式88毫米的野战炮,都布置在了娘子关一线,在第三次太原会战,娘子关失守时,被守军都炸毁了。

之后有了这一款二六式105毫米榴弹炮后,也就没有再恢复88毫米炮的生产。

两门用于参考的日式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在反击一一四师团的时候,被兵工厂的技师们操练着用于轰炸日军,这两门炮的射程远精度高,也给一一四师团带来一些不小的威胁,现在在厂内按照功勋炮在展览。

晋造一七式75毫米山炮,是在一三式山炮的基础上又改造的,加长炮管后提升了射程且降低了火炮的生产工时,是抗战爆发前各部装备的主力火炮,不过在晋造二七式山炮生产出来后,这种炮已经停产,剩余的就在仓库中准备向外出售。

晋造二七式75毫米山炮,这个是参照缴获的日军九四式山炮仿制的,炮重和晋造一七式相差不大,但是稳定性上提高不少,射程也比一七式山炮远了一公里,达到了八公里,现在已经规模化量产,是现在太原兵工厂月产量最大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