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有一些之前收集的历史系的课表,我一会让直接发你微信上啦,另外给你推荐一个公众号,就叫‘帝都TOP2学术资讯’,它们除了有我们学校的课表,每年学期初都会发各个高校不同院系的课表。”
“太感谢了。”这些公众号以前的林年或许知道,但是这一世却都有些模糊了。
“回头,你要是来旁听的话,提前告诉我,我给你预约参观,不过我记得我们学校似乎有旁听流程,或许你可以办理一下?不过我也不清楚流程是怎么样的,要不要花钱,如果花的话,你还是来找我,我每次提前给你约好上课那天的入校申请。对了,现在都5月份了,你要不要办理暑期学校啊?”
“非常感谢,我最近确实忙着写毕业论文,可能报暑期学校更好,这样还不耽误我下半年拍戏。那我先不打扰你了,回头找你约饭啊,保持联络啦?”
“好呀,一起约饭。”
“[比心]”
“专心写论文!”从彭聪芮那里收获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之后,林年终于可以收心专心写论文了。
“邵乐乐,来图书馆写论文!”决心好好写论文的林年,知道邵乐乐肯定也和自己一样进度缓慢,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变得有拖延症起来。
林年根据自己搜到的一些参考文献,去对应的馆藏室找书去了,回来就见到邵乐乐已经坐到了自己旁边。
她把一摞书放在电脑旁边,“你去找你需要的书去吧,我帮你看电脑。”
打开文档,看着自己做过的一些文献综述,关于张汝安的家庭背景、人物生平也写得差不多了,都是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出来的,只不过后期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调整,以和自己的主题相关联。
这几年,大家都在讨论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将分析张汝安的表演艺术发展与现实生活相互映照,就必须重新将故事解构。
翻开自己写过的拉片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自己观看张汝安饰演的所有角色的感受和想法,林年将这些感受一股脑地敲成文字。
初期,张汝安也是从小角色开始演起的,那时候的他演技大部分靠得是直觉,尽管和本人的形象不是很贴合,但是他将自己身边人的性格代入到自己身上,也并不显得那么违和。
尽管林年不知道张汝安会不会写人物小传,但是她根据张汝安饰演的角色大小,分别写了长短不一的人物小传,然后将剧情连接到小传的每一个节点,以观察他如何将自己嵌入到整体的故事里,让自己与其他的角色产生关联。
除了关注张汝安的角色,她尤其注意到和他对戏的人的表演对比。表演中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好的演员,能够带着对方入戏,能使对方的表演更上一层楼,这并非玄学。
将这个观察写入论文里,而这恰好是张汝安的演员生涯中,从电视剧演员转向电影演员的阶段,虽然中间有一些重叠。
这是可以理解的,严格意义上来说,想要转型并不那么容易,公司更加愿意榨干签约艺人的最后一点利用价值,所以趁着合同到期,接一些烂剧,是他们惯用的伎俩。
林年并没有将影帝张的所有作品都拿出来分析,而是挑选了几部非常重要的影视剧进行分析。此外,考虑到导演对一部电影的把控力,林年并没有局限于分析影帝张的演技,而是连带着分析了他所合作的导演的风格对他表演的影响。
“欸,乐乐,你帮我看看这一部分写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