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件衣服拆解成多个独立工序,工人分成对应小组,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既能避免一人包揽全程导致的效率低下,又能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

张建国把这个想法当众宣布,工人们顿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有人觉得这办法新鲜奇特,忍不住好奇琢磨。

也有人直接面露不满,觉得张建国是没事找事,毕竟他自己都坦言是纺织行业的门外汉,一个外行凭什么指导内行生产?

张建国见状,笑着解释:

“办法好不好用,光说不算,得试过才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先试行一段时间,要是质量没提升、效率没上去,大不了再换其他思路,总比一直墨守成规强。”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而且李洪提到的按劳分配,我觉得很有必要采纳,工资奖励就得和干活多少、手艺高低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这样大家才有干劲,厂子才能越办越好!”

随后张建国正式宣布,工厂即刻启动改革,将衣物生产工序细化拆分,成立裁剪组、缝纫组、缝补组、钉扣组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专攻一道工序,先试运行半个月观察效果。

这个规定一出,不少工人顿时苦不堪言。

他们一直都是独立完成一整套衣服的制作,从裁剪到缝纫再到收尾,全程自己把控,质量心里有数,如今工序拆分后,自己只负责其中一小部分,总觉得干活少了,工资肯定也要跟着缩水。

还有些老工人习惯了传统做法,对这种“打乱重来”的模式十分抵触,私下里不少抱怨,觉得张建国瞎折腾。

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套生产流程仅推行了两天,工人们就陆续发现了其中的妙处。

这些工人常年和针线布料打交道,接过分配的工序,一看布料材质、尺寸要求,就知道该怎么处理,加之负责的都是单一环节,反复操作下来越发熟练,干活效率大幅提升,成品也做得又快又好。

许多人明显感觉到,之前生产的衣服因为每个人手艺不均,质量时好时坏、参差不齐,而这几天产出的衣服,每道工序都经过专人打磨,针脚工整、细节到位,质量明显高了一大截。

产量方面更是惊喜不断:以前工人在机器前要频繁更换工具、核对尺寸、切换工序,光准备工作就要花不少时间。

如今专注于单一环节,省去了所有繁琐的切换步骤,所有时间都用在实际生产上,短短两天,衣物产量就比之前提升了百分之二三十。

更让大家意外的是,那些原本手艺不熟练、只能打打下手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