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难熬的一年

大禹十三年,这一年,于我而言,堪称穿越过来最为艰难的一年,觉得比以前遭遇的旱灾、蝗灾、水灾、地震那些年景更难熬。

可能之前守着自己小家,只需操心自家人吃饱穿暖就好。可如今,差不多整个河湾村的重担都压在了我的肩头,全村人的吃喝拉撒都在小吃摊,每天一睁眼就是几百张嘴,心里填满了沉甸甸的责任。

老太太每每见从仓库往外拉东西,她那眼神,就好似有人拿刀生生割肉一般,疼得厉害。拉一回就数落一回,念叨着这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即便是她自己亲儿子过来,每次也翻腾不少白眼。

小吃摊现在已经一天减至一餐,做饭的任务也已交给了上湾下湾的人,毕竟天寒地冻的,谁也不想出屋子。虽不能天天守着,但老太太没少嘱咐那些帮忙做饭的省着点,存粮可不多了云云。

一向勤快的三妮刚查出了身孕,老太太宝贝得紧,半步门不许出,生怕摔着冻着。大冷天的我也不喜出门,便时常甩锅给二栓,让他代我巡视。索幸大家都很自觉,即便没有安排具体任务,也能将自己分管的那摊安排的妥妥帖帖,也不用太费心。

这个的冬天,格外漫长,仿佛春天的步子被冰雪冻住,迟迟不肯露面。阴沉的天,沉甸甸地压在屋顶,仿佛下一刻就要将这世界碾碎。风呼啸着穿过村巷,裹挟着刺骨的寒意,吹得门窗哐当作响,那声音,宛如饿狼在深夜里绝望地嚎叫,听得人心惊胆战。冬天的河湾村,万籁俱寂,只有风卷着雪花无休止地抽打着窗棂。

冰天雪地中,日子一天天挨着。

巡逻队还兼着清雪的任务,配备了不少保暖装备:皮靴子、皮手套、棉大衣、棉帽子,都是村里工坊制的,挣不挣钱另说,先紧着自己用。

里正又开始了每天来老赵家打卡日程,他跺跺脚上的积雪,抖抖一身的寒气:“我刚去瞅了瞅,会堂和小学堂那边的村民都还安稳,虽说挤在一块儿,可好歹能遮风挡雨,每日还有口热汤热饭,门口还有炭盆,安稳过冬,问题不大。”他吸口旱烟,又继续说道:“唉,今年这冬天,邪性得很,听说周边塌了不少房子,还冻死了人。幸亏苦崖村提前搬了过来,上湾下湾也因祸得福,要不恐怕很多人都很难熬过这个冬天了。”

老太太坐在炕头,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脸上虽带着几分骄傲,嘴里却仍不饶人:“这些人啊,遇到咱们,算是他们积了八辈子德,烧了高香咯。”

里正赔着笑:“是,是,谁不说你们一家都是大善人呐。”

老爷子却很不好意思:“可不敢这么说。”他又赶忙转移话题:“开春,庄稼地得拾起来,已经浪费了一季,可不能再坐吃山空了。好赖种点,总比闲置强。”

里正附和道:“那肯定的,不种粮食咱吃啥?怕被偷被抢?咱天天看着就是了,反正现在人手足。二栓媳妇,你觉得呢?”

俩人现在很是尊重我的意见,甚至都有点马首是瞻了,果然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

虽然我权力很大,但很有自知之明,也从不随意挥霍别人的信任,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仔细想了想便点头:“去年荒废实数迫于无奈,当时那种情形,咱要是耕种太过扎眼,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咱村刚遭了山匪,还没恢复过来,再经不起任何大风大浪了。我估摸着,今年开春,别村肯定也都耐不住,谁家存粮也不多,还得吃饭不是?想必开春都会耕种。只要有带头的,就有跟风的,大家都种,就不怕,毕竟都有侥幸行心理,觉得不会可着自家霍霍,多少都会收一些。所以地,肯定是要种的。不过我建议现在解决温饱最重要,红薯、玉米是首选,产量高还能吃饱,咱现在人手足,大家又一条心,我觉得没什么大问题。”

“那就好。”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只要能耕种,就意味着能有一口吃的。虽然这个冬天格外漫长,雪一场接着一场,把村子捂得严严实实,可大家心里,早就盼着开春,盼着土地解冻,好把日子重新种进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