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让人安心!”
看着奏疏的朱由检,生气道。
他早就预料到今年换届不会平静,却仍旧没想到现在就有了这么多风波。
有些怠政的他,是不想理会这些烦心事的。
但是群臣却不让他闲着,不断给他找事做。
这让朱由检深刻认识到,为何很多皇帝的权力会丢失,甚至连任命大臣的权力都交给群臣廷推。
现在,掌握廷推的他,就不得不为这件事操心,想闲都无法闲下来:
『还是要定制度,让群臣按礼法办事。』
『现在是重制礼乐期间,只能多盯着了!』
心中思忖着这件事,朱由检召来杨景辰和刘宗周,让他们完善有关制度:
“朝廷以前的回避制度,多少有些粗疏。”
“职官法中,要专门定一章,把能写的都写进去。”
刘宗周就是负责制定礼乐,当然是希望礼法越多越好。
杨景辰听到后上奏道:
“臣奉命完善回避制度,近来多有思考。”
“回避源于后汉三互法,有本籍回避、姻亲回避、任官回避。”
“本籍回避就是回避原籍,地方长官不用当地人。”
“姻亲回避是需回避亲属籍贯。”
“任官回避则是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也就是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
“三种回避办法,皆是针对地方官员。”
朱由检闻言颔首,赞许道:
“确实如此,三互法都是针对地方任官。”
“而且最终也没能阻止汉末军阀割据,需要继续完善。”
“杨卿觉得这是为什么?可以仔细说说。”
杨景辰对此是有思考的,当即回应皇帝道:
“三互法回避严密,甚至导致官员选用困难。”
“但是却也有粗疏之处,尤其是没有规定属官。”
“导致主官到地方不熟民情,只能征辟地方大族。”
“故而后汉豪强林立,最终军阀混战。”
“陛下将吏员升为低品级官员,并规定所有官员回避,可避免属官蟠踞。”
刘宗周闻言皱眉道:
“这些吏员升为官员回避了,还有谁熟悉地方呢?”
“不还是要用大族?”
杨景辰道:
“还有典史作为吏员之长,不用回避原籍。”
这是对县集议会的规定,典史作为吏员之长,可以列席集议会,传达集议决定。
但是这个典史是否能辅佐官员治理当地、是否出身当地大族,那就没规定了。
朱由检道:
“典史任期要有限制,最高不超过九年,要求用有功名的人。”
“还有,县官回避本县,府官回避本府,不用太过麻烦。”
“每次官吏任命,集议会成员要有一半左右留在集议会。”
“避免因为整体更换,导致地方失控。”
随口叮嘱了这些事,朱由检更关心的是督抚大臣回避。他向两人说道:
“以前的回避办法,更专注于亲属。”
“对师徒、乡党、社团等关系,却没具体规定。”
“新的回避制度一定要规定这些,把所有人际关系,全部纳入进去。”
“避免有人利用门生、乡党,操纵朝野格局。”
这是他下令完善回避制度时就提到的,最初就是为了限制师徒关系。
杨景辰就是这个办法的制定者,闻言当即说道:
“本朝完善了回避制度,规定凡父兄伯叔任两京堂上官,其弟男子侄有任科道官者对品改调。”
“又规定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
“臣以为师徒关系,应如同父子兄弟叔侄,纳入从卑回避。”
“但是同乡、同社,关系不如亲属密切,可以稍宽一些。”
朱由检这下有兴趣了,知道杨景辰是为他的晋江党说话,饶有趣味地道:
“卿以为应该怎么放宽呢?”
“是说不用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