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次辅副署权

杨景辰沉着地道:

“回避当然是要回避的,不能同属一个衙门。”

“臣以为更应该规定总数,避免被乡党、社团控制朝堂格局。”

“像是东林党人,陛下之前就确定卿相总数不超过两人。”

“臣以为可把这个办法,纳入回避制度。”

旁边的刘宗周急忙辩解道:

“陛下,东林党是阉党污蔑,从未组成党派。”

“这种不存在的党派,怎么规定回避?”

朱由检闻言叹气道: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东林党是否存在,朝堂上的人心里都知道,京察、选官时多有党同伐异。”

“所以朕才规定事实结党,把有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行为的人员,纳入事实结党之列。”

“这些人整天想着如何打击异见者,和他们意见不一致就会受到讨伐。”

“回避制度一定要有事实结党,社团制度也要针对他们完善。”

“朝廷不能只限制注册社团的君子,对事实结党的小人也要有限制。”

“师徒关系也是如此,对事实师徒也要打击。”

向刘宗周解释了一下自己对事实结党、事实师徒的想法,朱由检叮嘱他制定相关礼法,又问杨景辰道:

“杨卿觉得,乡党、社团等应如何回避?”

杨景辰道:

“对朝廷来说,同乡应明确为同府。”

“确定同府、同社大臣,不得多于五位;卿相不得多于两位。”

“如果是亲戚、师徒,关系更加密切,卿相之间应回避,大臣不得多于两位。”

“例如黄掌院若是仍为大学士,他和成学士之间就应该回避。”

这个办法,正是朱由检想要实施的。

因为他早已察觉到,朝堂上的姻亲关系太多,有些盘根错节。

除了成基命和黄立极是姻亲外,林欲楫和张瑞图、王永光和崔景荣……这些人都是姻亲。

有了杨景辰提出的回避办法,这些人就不敢随意结亲了,避免因为回避制度无法登上高位。

这对打击裙带关系很有好处,所以朱由检对杨景辰的提议很赞赏,夸奖道:

“杨卿说得好啊,这些人都要纳入回避。”

“总的原则就是:无论什么样的关系,在朝堂大臣中的占比,都不能够超过十分之一,避免出现权臣。”

“督抚也是同样,有关系的需要回避,总数不得超过两人。”

“你把具体的办法拟定好,交给国会筹备处审议。”

杨景辰心中一喜,知道自己这是过关了。

他提出的办法就是针对晋江党制定的,靠拢他的晋江人,数量没超过这个限制。

就是林欲楫的协办大学士,实在没办法争取了。毕竟他是大学士,这位同乡不能和他在一个衙门。

正在琢磨着如何为林欲楫争取大理院掌院之位,杨景辰又听皇帝嘱咐:

“亲属的回避办法,应更严格一点,尤其是父子兄弟叔侄。”

“应该定一个限制,在三十年内不能担任同一职位。”

“避免有些官职父死子继,流官变成世官。”

“同宗的大臣数量同样应限制,把这些关系都纳入进去。”

这个规定明显是有针对的,杨景辰有些小心地问道:

“如果有官员做翰林,儿子、侄子是不是不能做翰林?”

“还有承政大臣等官职,是不是不能担任?”

朱由检这下为难了,思索之后说道:

“指的是具体的官职、尤其是实职,而不是某一类。”

“翰林是一类官员,四辅大臣是加衔,不包含在这里面。”

“但是如果这位翰林兼任某一区区长,他的儿子即使没当翰林,也不能在三十年内再担任该区区长。”

“不能让他们相继掌握同样的权力。”

杨景辰这下明白了,琢磨着如何把这个要求,在条文上体现出来。

他和刘宗周一言一语,又补充了很多。

例如某一省的大臣总数不超过一成五,四辅大臣、尤其是两京堂上官都纳入朝堂大臣等等。

在商讨到难以继续完善后,刘宗周带着草案退了出去。

——

杨景辰则被留下来,朱由检对他主动限制晋江党扩大很满意,赏了个甜枣道:

“朕自去年辽东大战之后,多感精力不济。”

“虽说有首辅等大学士帮忙,却总有些未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