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就实现了呢。
实现不了也没事,大不了包袱一卷,给五郎六郎当师爷去,照样能狐假虎威一番。
赵四郎怀揣着对未来的期望,睁眼闭眼都是读书,勤奋用功直追当初的赵五郎。
原因有很多,但最近的一个原因还是来自蓉宝两人的刺激。
十月中旬,钱先生在堂上念了几篇文章,遣词用句虽然有点幼稚可笑,但条理清新,言之有物。若是细品,其中对于民商、生农、治官的提议颇有可行之处。
有两篇文章便是出自蓉宝嘉宝之手,赵四郎开心自豪之余,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就像钱先生说的,此番见解不足为奇,但如今年纪便有如此见解,着实不俗。
赵四郎以前就在赵六郎身上看到“天资”两字,知道世上有一些人,生来就会读书,但蓉宝嘉宝身上还有“勤学”二字。
除了出身差些,其余什么都占了,简直不给人活路。
晴姐可不知道他心里背负了什么,只是每天看到赵四郎用功读书,一边感慨弟弟一眨眼就长大了,一边欣慰他的懂事。
顺便嘀咕两声将来该给他找个什么样的媳妇。
毕竟是读书人,就算考不上秀才,也不能随便找一个,起码也得识字才行,不然将来坐在一块都没话说。
像赵老大还能跟媳妇聊些地里的事,赵大郎则跟许灵桃说店铺里的事,但赵四郎能说啥啊?
就是有话说,见识不同,也会吵架。
不过也只是念叨两句,毕竟赵四郎的年纪还小,说亲至少还得要四五年。他又要读书,就是十八九说亲都不怕没有好姑娘。
但随着晴姐的亲事定下,赵三郎的婚事就得提上日程。
赵二郎心里虽然也惦记,但不爱挂在嘴边说。赵三郎的婚事难办,连赵老头都拿不准主意,更别说连春儿几个,若是一个办不好,平白还要遭人怨。
何苦来。